朱雪华,197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进修于中国美术山水专业,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越城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美的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能涤荡人的心灵,但是要想具有精湛的艺术,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它需要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
闭门搞创作,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这是朱雪华人生三大乐趣。
他几乎每天都是六点起床开始画画,经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累了就在客厅的床塌上休息一会。朋友们都建议他在外面搞个“工作室”,但他不喜欢,他说还是在家里方便,若大的客厅,沙发、茶几都被他丢了,改成了画室兼会客室,他说客厅是家里占用空间最大却最不实用的地方,我要把它实用化。
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从学校到部队,画画一直是他绝对的天堂,退役后,他选择重返校园,去了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他从不拉课,潜心学习,用二个词汇可以形容当时的情况;如饥似渴、久旱逢甘露。当时王作均教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他启发很大,加上他自己非常认真的学习和专研,这次进修成为了他绘画道路上的分水岭。
朱雪华谦逊的把自己定义为“画匠”。而这个“匠”,不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匠气”,是“匠心独运”的“匠”,是认真、严谨、勤奋、精妙的代名词。从一张纸,一滴墨开始,通过自已的想象和画笔,成为一幅幅精微雅致,气韵生动的作品,这里面融入了一样特别重要的东西,就是“哲匠精神”――如哲人般思考,像工匠般专注,把作品视作有灵气的“生命体”,将他的睿智、笃志、情感都注入到了画画当中!
刘汝醴说:中国美术史有二条规律:一、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二、随着时代而发展是艺术创新的规律。
他笔下的作品大多紧随时代,创新发展,或清新洒脱,如沐春风;或浓墨重彩,引人入胜。但却无不透着一股灵气、静气与雅气。扎实的基本功是朱雪华的创作的基础,也为他的不断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017年他连续三次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美展中获入会资格奖(最高奖),并且题材跨度极大,分别为山水、花鸟、人物,这正是他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最佳体现。
写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是他创作的源泉。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是主观与客观交融,在一次写生的时候,他观察到在一片墨绿色的松针中有一些的松针是橙红色的,非常漂亮,适当调整后就给它入了画,瞬间丰富了画面,所画的松树比真的松树更有韵味。2016年,他的这幅巜松风长青》入选了中国美协和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囯工笔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作均这样评价他:观近期雪华的作品大有刮目相看之感,却都在料想之中。他的国画水准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主要得益于中国美院的学习。他的作品从原来的平实、细腻、稳定到现阶段的结构灵动、表现丰富、富有感染力,其本质就在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有了大幅度的转变。他了解了意识的不同决定了艺术家和普通画家的区别。雪华在美院学习期间不仅努力学习技法,更在于吸收前人和大师们的绘画意识。他具有良好的传统绘画技能,对形体姿态的把握都得心应手,可喜的是他并不满足这些作为画家应有的基本层面,他以新意识指导自己,勇于出新,屡获成绩。近期的作品更是注重大结构,注重视觉张力的引用,他不断地借入新技法来改善自己长期不变的固定模式,创新却不失法度。传统画法的新用是雪华作品的亮点。相信雪华在未来的绘画生涯中能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尝试,工笔绘画领域的未来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点点墨香自风中弥散,洇染了朱雪华水样的情怀,墨迹渐行渐远渐深渐浅,宛若开在光阴之外的花朵,永不凋零……(文:谢勇锋 马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