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简 介
周扬波,1981年生于安徽合肥,现居北京,曾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深造。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逢俊诗境山水画专项高研班助教,西部助学交流中心艺术总监,水墨丹青誌艺术总监,松韵堂门下。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
《溪山秋色》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菜乡情名家邀请展
《秋山清韵》入选北京美协举办的美好家园全国书画展
《皖峰叠翠》、《溪山隐居》入选内蒙古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寒山转苍翠》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银屏山秋韵图》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书画展获优秀奖;
《夏山隐暑图》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获优秀奖。
《山水四条屏》34×136cm×4 2017年
才情源于本心
——谈周扬波山水画
文/翁芳友
周扬波幼承家学,在其父著名画家周逢俊的指导下,多年以来,他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临摹传统山水经典作品,并结合写生对自然丘壑、物象生机做深入的研究。早在七八年前,曾在其家中,看到其精心临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龚贤的《溪山无尽图》长卷,其时年二十余岁,但是对两幅经典作品的笔墨、气韵的把握令人惊叹,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宛如眼前。周扬波对绘画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天赋。绘画是需要天赋的,“天赋”单从表面字意来看,“天”指的是“自然”,“赋”是“赋予”,合起来应该是自然赋予的意思,也就是一种生来就具备的,天然生就的资本。绘画的天赋则是真正的对绘画方面的特殊敏感度,这种敏感度也是与生具来天然生就。我想,他的这份“天赋”,一半来自其父亲优良的艺术基因的遗传,另一半是原于他能以平静的心境去观照事物,以真诚的态度去学习传统,去体悟绘画本体的精妙,回归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本质。
《翠谷渔歌图》136×68cm 2017年
良材美质固然好,美玉还要好雕工,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其父周逢俊就是在他幼年的时候发现他具有一定的绘画天赋,从而将他引入中国画学习研究这条道路上来的。良好的教育也就是及时地发现、正确地引导、深入地挖掘。周扬波家学丰厚,其父在他绘画学习过程中,不仅传授他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带他进入了一条学习中国画的正途,使他较早地理解和领悟了中国画发展的本源与正脉。艺术需要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需要有艺术天赋的人才,艺术应该是属于有艺术天赋的人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要对有艺术天赋的人给予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的艺术天赋,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人才。
《九寨沟秋韵图》136×68cm 2017年
因此,周扬波在学习绘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他并不以此而感觉优越于同龄人而坐享其成,而是心无旁骛地专心绘事。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周扬波是极其勤奋的,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常常是一直在枯燥的思索与机械的笔墨挥洒中迎送着它们。要使作品充满创造和想象,作品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笔触都充满生命,更深刻更直接地搏动人的心灵,不仅需要过人的艺术天赋,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学习过程中一笔一墨的实际体验和一点一滴的积累。因为艺术除了需要个性、风格还需要难度,需要别人难以达到的笔墨技巧的难度。笔墨技巧的难度只能是靠勤奋地笔耕不辍,舍此而无他法。对此,周扬波有着清醒的认识。十多年来,他不仅临摹了大量古人山水经典作品,还跟随其父亲近山川,饱游饫看,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
《万壑争流图》136×68cm 2017年
1918年10月,蔡元培曾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作了一个演讲,开场便提及“此后对于习画,余有二种希望,即多作实物的写生及持之以恒二者是也”。当今中国画坛,确已出现了多元化的创作格局,一个世纪以来,从西方美术引进中国,尤其是写实主义引入以来,改变了中国画一味临摹古人,陈陈相因,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弊端,提倡到大自然中,到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强调写生、推重写生,使写生蔚成一种风气,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写生也应当作为中国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白石岭之春》68×136cm 2017年
周扬波把“师古人”与“师造化”结合起来,在对真山实水的切身感悟中,消化从古人那里学来的传统技法经验。他的写生作品,多以表现其家乡皖南乡村山野小景为主。垂柳依依傍篱墙,桨声欸乃泛波光;霏霏好雨,山野深处着几点桃花……他以写意的笔法把山乡水村那特有的丰饶、明丽、生意盎然的意境表现的恰倒好处。他的画以湿笔晕化水墨见长,那如雨水瞬间神秘降临了的宁静的水乡,清辉撩起河流艳丽的眼神,青砖灰瓦间婆娑柳阴、小桥船影,都体现了作者寂然的心境,散发着空明澹远的气韵。
《秋山日暮图》 68×136cm 2017年
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命题对审美意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外以“造化”为师,内以“心源”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既肯定了“师造化”、“师自然”的重要性,同时又指出主体的创造性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多角度的审美观照,才能在作品中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再现。周扬波正是沿袭一条,从古人笔墨的用意上去探究表现自然造化的规律,并借助古法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的道路。气韵本乎游心——家乡的山水在儿时似乎是见惯了的寻常景象,时至儿立之年的周扬波,却在心底滋长出别样的风物景致,这些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溪山雨后百泉留》 68×136cm 2017年
周扬波的山水画意境清旷润泽,他的作品往往在树丛间的幽深隐晦间,峰峦叠嶂,岚气缭绕,或烟云流岚,使画面散发出深邃神秘的意境,意态生动,意味盎然。画中山峰充溢着欲升之势,既挺耸又深远,既飘逸又俊秀,气势浩然,空间感强。山的形态,以线框勾示,岩石纹理,长线条的皴法和点苔法为用笔表现的要素,远山取“米点”法,氤氲空蒙,水墨淋漓。笔墨技法,以水墨渲染为主,追求云烟氤氲、淋漓湿润的效果,正如杜甫说的“元气淋漓障犹湿”。在笔墨上,以洒脱灵动的线条,交替使用大面积的淡墨渲染,以墨气代笔意,染、擦、破墨、积墨等种种手段,水墨交融,有力地发挥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黄山奇峰》68×136cm 2016年
受西方绘画透视关系的影响,周扬波有意识地使“实”与“虚”表现手法在自己的画作中实现通透空灵,幽明融潜的艺术效果。构图疏朗简括,笔锋劲利,稳健清脱,意境潇瑟寒荒,空灵闲适,自然生动的笔法中隐现灵活的墨气,笔法、墨气互为隐显,浑然一体。皖南山水植被繁茂,水气洇湿,烟云连绵,使人“人欣欣”,他虚灵繁密的笔墨,和冲淡平和的画境与所表现的情景相应和。“境不自生,因心故现”,禅宗认为万境由心所生,心有造境的,只有内心的清净才能做到取境的清净。
《日出黄山气象新》 2015年
笔墨在中国画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黄宾虹说:“何谓气韵?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则气韵无由显露。论者往往以气韵为难言,遂谓气韵非画法,气韵生动,全属灵性……气韵生动,舍笔墨无由知之矣。” 周扬波的笔墨轻灵、干净,散发着幽静淡雅的清气,我们甚至可以用“澄澹明净”来形容他笔墨的特点。这种“澄澹明净”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往往都散发着幽静淡雅的静谧,静谧的山水意境更显得空明、悠远。笔墨与画家的审美格调乃至风格、情感、个性都有密切关系,宗白华曾经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