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高名潞:中国艺术家需要慢下来 做些原创的东西[图文]

时间 : 03-22 投稿人 : 远远 点击 :

高名潞:中国艺术家需要慢下来 做些原创的东西 | 美术科普

作者:李孟林

能不能有一部分的中国艺术家能够慢下来,潜心地做一些原创的东西。越是在条件好的情况下,越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定力。

提起高名潞,熟悉艺术领域的人总会第一时间想到85新潮美术运动。作为这场运动中的重要精神领袖,高名潞多年以来一直都在密切关注艺术的走向。一方面他回望历史,另一方面,他又密切关注现实,同时他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领域。这些最终汇集成了《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一书,这本刚刚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其实从签约到成书中间经历了十年时间,而高名潞完成此书的写作,则用了二十年。

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记者的记者对高名潞进行了一次专访。在采访中,他除了介绍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外,也提到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不论是艺术研究领域还是艺术家的创作上,目前都缺乏原创性。在研究中更多是翻译西方的著作,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对话机制,而在艺术创作上,他希望中国当代艺术能够沉下心,有定力。

“我们不能光翻译和介绍国外作品,也应该有批评”

记者:你在《西方艺术史观念》的发布会上提及,这本书不仅仅关于艺术,还融合了包括艺术史,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么大的工作量,你准备了多久?

高名潞:其实我对艺术史很早就有兴趣,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87年,我发表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主要是谈美术史的写作。到哈佛大学读博士的那段时间,我比较集中地研究了艺术史。后现代起来后,学术研究兴起了跨学科的趋势,这跟我的兴趣很相符。哈佛大学的老师在授课时,对康德,海德格尔,福柯这些哲学家都有涉及。后来在研究和教学中,我也一直把这些东西都结合起来,而且自己搜集了不少的书籍。整个过程持续了有20多年。

记者:之前有打算要写这样一本书吗?

高名潞:我真正下定决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哈佛读书的时候,我觉得国内很需要这样一本书。那时候国内也翻译过一些书,但是像这样反映全貌的书没有。我读书时做了很多笔记,在哈佛的研究生课程也选的大部分和这方面内容有关。到后来教学时,我搜集了很多有用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当北大出版社2006年看到我的文稿和课件时,就和我签了合同,到现在正式出版,已经十年了。

记者:中间发生了什么,在签约后又过了十年才出版?

高名潞:我自己一直不满意,在反复地修改。首先,这本书得有自己的结构,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去安排各章节。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章节内部的内容也需要有自给自足的安排顺序,同时还要和国外的研究衔接上,在细节上也要丰富,在补充细节上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书出来之后我自己也喘了一口气,觉得一件事情终于做完了, 至于大家怎么去看它,我就不管啦。

记者:在国外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书?

高名潞:国外的艺术史研究一般聚焦在学者自己的领域,比如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或者对现当代的研究。他们主要是把艺术史理论用在自己的特定研究领域当中。但是总的来说,把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时期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图像,在西方也是比较少的。他们编的读本比较多,但是综述不太多,即便是综述也主要是用作教材,比较重视客观的介绍。我比较重视从自己的角度把它们编织在一起,所以我的视角和他们是不同的。

记者:这样一本书对作者的要求很高。中国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专科化,中国学者要进入这样综合的领域可能会遇到困难。

高名潞: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国内这些年翻译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包括各类丛书,但是总括的书之前没有见过。写这样的书还是有一定难度。我前段时间把这本书的打印稿拿给我一位美国同事看,他在西方的批评界和理论界很有名气。他说,你搞这个东西至少要20年。我说,是啊,确实是花费了20年。

我在关注艺术理论的同时,也关注实践。艺术史应该是活的,而不是纯粹书斋里的学问,因为它涉及到对作品的分析,对艺术家和艺术运动的理解。现在在美国有一个趋势,把艺术史,艺术系和艺术学院等合并成一个视觉艺术学院。这样做就是为了阻止艺术研究变成一种纯粹的学院知识,而是要和艺术实践对话。

记者:国内目前没有形成能和国际学界对话的样态,是因为时间太短,还是因为我们本身能力还有差距?

高名潞:时间短是一个因素。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起步,三十多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再往前算,在毛时代通过苏联我们也接触过西方的理论。再往前,上世纪初的时候已经零零散散有一些翻译。所以在理论上我们还是有一定积累。但关键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学术雄心去建立一个体系?我们不能光翻译和介绍国外的作品,也要有批评。对于国外的理论作品当然是应该尊敬,但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建立自己的系统。

第二个是需要支持。这种支持不光是对译介作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对重点研究和研究基地的支持。学者还要走出去,和国外的同行进行接触和交流。这种支持一方面来自民间,一方面来自政府。

重视翻译是对的,但这只是第一步。在重点问题的研究,甚至是形成一个小的流派,这在学术推进的过程汇总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看待和界定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个讨论还没有真正展开”

记者:你提到过,《十月》杂志曾经问二十多位重要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什么是当代艺术,那么你认为当代艺术是什么?

高名潞:西方学界划分的当代艺术,有的是从1945年二战结束后开始算,有的是从六七十年代的观念艺术和极少主义艺术算起。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很多学者提倡以1989年作为当代艺术的起点。因为当时冷战结束,世界进入了后冷战和全球化的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开始在全球推广,也影响到了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兴国家。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另外双年展机制成为一个国际现象,在中国、土耳其、古巴和韩国都有双年展。同时艺博会的现象也值得关注,本来它是一个市场性的东西,但后来也增加了学术研讨的内容。从艺术语言上来讲,90年代出现了数码科技和数码艺术。所以西方很多理论家把1989年作为当代艺术的起点。西方用这个逻辑是可以的,但是放在中国的背景下很难成立。

记者:为什么呢?

高名潞:实际上我们在80年代,甚至是70年代末就出现了新的艺术。当今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是从80年代出来的。后冷战这个状况用来形容中国也不太合适,因为我们的体制没有像苏联那样垮掉,而是在继续发展。中国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也反映到了艺术之中。

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同时,中国还有强大的书画传统,另外还有学院艺术的写实传统,也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三大板块同时存在,这在西方是不存在的,甚至苏联也没有。所以讨论中国的当代艺术,一方面要看到100多年受到的西方影响。同时也要看到艺术家跟本土环境紧密相连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如何看待和界定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很有意思,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目前这个讨论还没有真正地展开。

记者:那么接受采访的那二十多位艺术家和学者,他们是怎么看待当代艺术的呢?

高名潞: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还是倾向于从60年代的观念主义开始划分。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60年代的余波。当时的社会政治运动,比如法国的五月风暴,美国的反越战运动,香港的罢工和中国的文革,反映在艺术领域就是所有传统的艺术观念失效了。

还有一些批评家倾向于从更加全球,更加多元的观点来看。比如说奥奎,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划。他是来自尼日利亚的非洲裔批评家,很活跃。他强调要关注不同的文化区域,要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这样一种视角。当然很多人支持从1989年开始划分。

记者:一提到你,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85新潮,当时你帮助很多艺术家发声。30年过去了,你觉得今天的中国的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艺术成就如何?

高名潞:现在艺术家走出去的机会比过去多多了。80年代办中国现代艺术展,来采访的都是《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没有专业的艺术媒体。现在出去做展览的中国艺术家很多,但是能够展示出本土特色又有当代意识,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家可以说极少极少。

记者:你指的开创性是?

高名潞:现在中国的艺术家出去,还是被当做中国当代艺术家来对待,不能和西方的艺术家平起平坐地交流。国外对中国的艺术家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能从西方的角度,从中国当代艺术中吸收一些西方也能共享的东西,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少。中国艺术家更多是用当代手法来表现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和思维方式,表现全球化和都市化带来的问题。这更多的是一个在地的当代艺术现象,而不是某种可以共享的东西。这种差异还是存在的。

记者:有什么办法弥补这样的差异?

高名潞:我之前和徐冰也聊过这个问题。这里面的困难很大,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艺术家也是在一定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有很多负面的评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到处都是山寨。我觉得中国艺术家原创的动力不是很强,拿来、借用外国既有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也比较多。但我觉得这个阶段总会过去,现在中国艺术家的条件好多了,很多人比国外艺术家的条件还好。

记者:比国外还好?

高名潞:那可不,是个艺术家就有一个工作室,这在国外是一种奢望。原创得花心力,所以我也跟徐冰讲,能不能有一部分的中国艺术家能够慢下来,潜心地做一些原创的东西。越是在条件好的情况下,越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定力。

人物简介:高名潞,出生于1949年10月,天津人。著名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执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艺术史系。

相关文章

  • 美丽的情趣[图文]
    美丽的情趣[图文]

    炮弹做花瓶万世乐太平几年前,读《丰子恺的散文选集》,就有一种被陶醉的感觉:夏日的午后或是秋爽的月夜,一页一页读下去,那文字宛若被清茶滤过一样,清香直透脑门。丰子恺的散文,被称为小品文,这是说它具有闲适的品质。但就境界而论,先生的文章天然妙趣,闲适中隐含着真性情。世间的琐事,在先生眼里皆是有“情趣”的。用同样的审美观去观照丰子恺的漫画,似乎一样适用,且恰当不过&helli...

    101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中国艺术人物专题报道——夏道胜[图文]
    中国艺术人物专题报道——夏道胜[图文]

    夏道胜,号:茂盛,笔名:通灵,1975年出生,重庆涪陵人,重庆渝州大学毕业,进修于四川省建干校,是建筑高级工程师,奇石收藏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领导干部书画院会员,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家,囯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十九大重点推荐人民艺术家!中央电视台CCTV书画栏目组特邀编委!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协会重庆分会会长;全国...

    136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翰墨丹青•姚小尧书画作品欣赏[图文]
    翰墨丹青•姚小尧书画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姚小尧,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青县。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交流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物协会会员、原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河北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原邯郸市文联副主席。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河北省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馆员。《谈书法中的入帖和出帖》学书太有“自己”不行,没有“自己”也不行。学书是先有别人后有自己,有...

    1573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架上写意的变与不变[图文]
    架上写意的变与不变[图文]

    关良油画作品《坐人体》上海是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而架上写意正是海派油画的精神内涵。那么,架上写意的特点是什么?其意义何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架上写意有着什么样的新课题,又有着怎样不变的追求?观念艺术之后绘画的理由是什么?前不久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的《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是对海派油画历史的总结和梳理。资料图片姜岑上...

    116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画廊如何应对“博览会疲劳”[图文]
    画廊如何应对“博览会疲劳”[图文]

    第六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简称“西岸博览会”)11月8日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博览会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09家画廊带来800多位艺术家的3000多件艺术作品。在装置、影像不断随技术发展的今天,绘画面临怎样的市场?如今,世界各地的艺术博览会频开,全球范围内的艺博会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不到60个上升到了将近300个,随之而来的是“博览会疲劳”。对此,画廊如何应对?和2018年...

    162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文创产品如何把握文旅融合新机遇[图文]
    文创产品如何把握文旅融合新机遇[图文]

    华夏言兵马俑系列文创产品华夏言文创产品“十一”期间,北京华夏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言”)的董事长王琦天忙碌地奔波在国内的多个景点,从陕西到北京、从北京到四川,业务忙得让他已经顾不上陪家人度过假期。“各地的项目今年都在升级,文旅市场太大了。”王琦天对文旅融合的前景非常看好。中国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富含人文内涵、注重感知体验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

    144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笑看健笔舞春风——屈健绘画解读[图文]
    笑看健笔舞春风——屈健绘画解读[图文]

    画家简介:屈健,陕西洛川人,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陕西省花鸟画院副院长。西安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屈健在绘画创作中的这些眼前之花,处处回荡着历史的足音。或者是梦中的呓语,或者是自古以来的...

    54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2015秋拍聚焦日本 中国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图文]
    2015秋拍聚焦日本 中国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图文]

    吉原治良(1905-1972)苏富比推出首个具体派大师吉原治良作品专场,新京报采访业内人士分析市场是否在“去中国化”日韩艺术在市场上的火热有增无减。近日,苏富比宣布将于2015年香港秋拍中呈现“圆·学——吉原治良珍藏”,这是市场上首个吉原治良作品的专场拍卖,也让近两年来市场对日本具体派和韩国抽象艺术的关注持续升温。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行缘何在香港拍场纷纷聚焦日韩艺术?曾经被视为座上客...

    44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赝品是如何搅热书画市场的
    赝品是如何搅热书画市场的

    赝品是如何搅热书画市场的2008年,上海买家以253万元拍到一幅吴冠中先生的《池塘》,经吴老鉴定系伪作。2012年范曾自曝,“现在市面上‘范曾’的画有500万张,而我每年也就画250张左右,照此计算,500万张我要画2万年,所以市场上99.9%的‘范曾’的画都是假的”。齐白石书画是仿制品重灾区。著名学者画家、北京市东城区美协副主席李海峰说,按照严格推断,齐白石作品在经历“文革”后,存量应有2...

    117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数字时代 科技助推文博产业快速发展[图文]
    数字时代 科技助推文博产业快速发展[图文]

    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危机加快了古老文博拥抱前沿科技的速度,2020年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增加了15%以上,文博由此成为数字化浪潮的领航者。2021年12月15日,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联合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支持的第二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深圳开幕。来自国内外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共议数字时代博物馆的未来之路...

    77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艺术品市场:寒冬过去见暖阳[图文]
    艺术品市场:寒冬过去见暖阳[图文]

    2020年的开年并不顺利,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致使全国的各大文化场馆暂时闭门歇业,随着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取消,全国各地的春拍活动、展览开幕也纷纷延迟或被迫取消,艺术品市场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关于2020年的艺术品市场的未来,部分悲观人士认为灾难过后艺术行业前景令人堪忧?也有人认为在疫情的推动下,艺术品市场有望出现2003年“非典”过后的“井喷”式增长?那么在重压之下的艺术行业,未来又会...

    83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为“南怀瑾故居”书联[图文]
    为“南怀瑾故居”书联[图文]

    海纳百川,鲸吐云霞开宇宙;天留席地,鸡鸣风雨拥书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居台湾时所撰自嘲联语,既有纳百川之气势磅礴、处席地之宁静致远,又有仰观宇宙、俯察万物之心胸。语言虽清疏简炼而联意却放浪形骸。用语自然通俗,平中求奇,言浅意深,词隽旨远。从这副联语就可以见出他的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愧为一代大家。南怀瑾(1918—2012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西乡,中国当代文学家...

    111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逾千人被骗3000余万 文玩诈骗为何屡屡得手[图文]
    逾千人被骗3000余万 文玩诈骗为何屡屡得手[图文]

    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缺乏鉴别能力,同时又想“一夜致富”的心理,引诱受害人一步步走进骗局。虚构买家,用远高于市场的价格收古董,当你付出高昂的鉴定费、服务费和展览费后,最终的鉴定结果必定让一切成为泡影:不符合买家要求。近日,上海警方接连破获两起文玩鉴定诈骗案,这些收购骗局看似简单却十分高效,以至于犯罪团伙不断增生甚至死灰复燃。为何如此?原因或是骗子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虹口:团伙成员流窜异地,文玩...

    124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到爱新觉罗·文嘉《八骏图》[图文]
    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到爱新觉罗·文嘉《八骏图》[图文]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宫廷绘画是中国文化传统书画的一种。自从有了宫廷,就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宫廷绘画,它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特设绘画机构始于五代,即翰林画院;辉煌于宋代,由最高统治者皇帝引领笔墨审美潮流;沉淀于当代爱新觉罗家族,以爱新觉罗·文嘉为代表。爱新觉罗·文嘉爱新觉罗·文嘉(毓峖),字紫薇,生于1943年,多年定居香港,以绘画为生,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大家溥松窗之女,末代皇帝爱新...

    79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东北大学[图文]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东北大学[图文]

    一、校史沿革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50年8月,学校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3年3月8日,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张学良先生亲自题写校名,并出任名誉校长、校董会名誉会长。说起学校复名,还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2年11月,东北大学数以万计的校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

    11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