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吕澎:当代艺术界为什么要纪念黄专?[图文]

时间 : 03-20 投稿人 : 志儿 点击 :

吕澎:当代艺术界为什么要纪念黄专? | 艺术评论

黄专(左)与本文作者吕澎(右)2014年3月在布拉格合影。吕澎称黄专为新艺术的同情者、研究者、推动者与参与者。

[一种怀念]

黄专,静静地离开我们的黄专,我们本来说好的要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我们本来说好的要出版更多的艺术史著作,我们本来说好的要共同建立学术养老院……我们还商量了很多要做的事情,可是,你先走了。你让我不得不用文字来追忆你。

就在六天前(4月7日),黄专微信我,“又去布拉格了?神一样的地方。”我发了一张Wenceslas广场的照片给他,他回我:“心向往之。” 我又回他:“下次来。”他说:“想!”感觉得到,他显然对2014年3月我们几个人(我、他、张晓刚、璟川)在布拉格的日子有难忘的记忆。我查了与他上一 次的微信联系是2015年12月20日,之后就几乎没有微信对话,联系到他的语气和文字传达出来的情绪使我感觉到某种不祥。

4月13日,我这里伦敦时间14点11分,张晓刚发来微信:“黄专刚才走了。”(注:4月13日20点29分,艺术史学家及批评家黄专因淋巴癌在广州去世,年仅58岁)

新艺术的同情者、研究者、推动者与参与者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黄专就是新艺术(前卫艺术、现代艺术、新潮美术、当代艺术等等表述的概括)的同情者、研究者、推动者与参与者。他很早 就写出了关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问题的文章,参与了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美术思潮》的编辑,直至从90年代开始策划与组织涉及当代艺术的展览,他都是在一种 不喧闹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的。时间如斯,蓦然回首,发现黄专有很多文字留下来,这些文字几乎都与他作为新艺术的同情者、研究者、推动者与参与者有关。

与很多文献不同,黄专的文字总是呈现出思想与观念的诘难。他对事件本身的记述和宣言式思想的表达好像没有什么兴趣,我想,在他看来,前者似乎应 该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工作,后者其实是思想匮乏的表现。作为一位事实上对中国传统学问有兴趣和有研究经验的学者,黄专在面对当代艺术的时候似乎不太去关注新 艺术的所谓形态学问题,他很快就从形态进入到问题,或者说从“语言”延伸到“观念”。

可是,正如黄专自己对“沉思”与“行动”的不断理解一样,他事实上接受着身体之外的事实与思想对自己的触动与影响,他事实上也通过行动与自身以 外的事件和思想发生了联系。当他策划“创造历史:中国现代艺术纪念展”执意将“星星画会”作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运动的起点时,他说他显然受到了 26年前对星星展览观看的影响。这样,当黄专在用文字陈述他的思想问题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他的思想仅仅是“沉思”的产物。

与那些对资料和文献津津乐道的专家不同,黄专将他所知道的资料压缩在了思想的陈述中;与那些研究形而上学甚至就是玄学的哲学家也不同,黄专是从 事实的分析中去提取思想。现在,如果我们不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者,如果对新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应该承认:黄专的文字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过去接近三十年的 新艺术史的思想文献——其中无疑也包含着经过分析和消化的历史事实。

黄专总是提示我们去注意哲学问题

如果从1979年算起,中国艺术的“当前历史”已有了三十年的时间,虽然我们从来不缺乏书写当代历史的冲动,但在裹挟着各种新学思潮、各种新奇 的国际艺术样式竞赛以及各种新闻、商业炒作的情境中,关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往往也无可避免地堕入时尚漩涡和潮流之中,史学叙事和批评描述之间的区别也变得越 来越不可能。(《当代何以成史》)

如何去认识、了解过去三十年的艺术史?这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将像黄专这样的文字串联起来,可以看到涉及这三十年的艺术史的思想脉 络。当然,有很多批评家的文字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在这里我要肯定的是,黄专的文字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对一般艺术现象的评论。

这个差异表现在,黄专总是提示我们去注意哲学问题,例如我们与之发生关系的外部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怎样可以去把握那些艺术家对他们的时代所表达的意见?尤其是,他很自然地将一些常识性的概念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让我们去理解什么是那个概念的具体意思。

例如他(生前)在最近的展览文件“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中,将“国家”这个概念同不同的历史阶段结合起来分析,试图划清不同时期关于“国家” 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上的差异,这对人们了解那些被表述为“国家遗产”的作品有了基本的语境前提,进而有可能使相对多的人在面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 艺术现象时获得具有意义边界的判断。这是很重要的知识实践,这样的实践能够避免后现代主义者经常指责的本质主义局限。

一个想要了解哲学史的人,也许首先不是从老庄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文字开始,而是静静地先思考一下“我们生活的意义是靠什么来证明的?”、 “我们的自由意志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平等与公正这类词汇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能是有用的?”这类问题,这样,我们也许会发现哲学问题应该从何处开始。 黄专爱去读那些哲学家的思想文本,他的文字经常有这类问题的暗示,这是黄专的文字与很多批评家的文字区别最明显的地方。

保持谨慎立场为当代写“史”

我注意到,在当代事件是否可以立即成为历史书写的内容这个问题上,黄专保持了学术传统的严肃态度,由于当代艺术很容易被与新闻和时尚混淆,甄别属于历史的资料或者事实就变得非常困难。

黄专提示说,当代“成史”之可能,“也许首先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学问态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其实,困难也就在这里,从文本知 识传统上讲,“学术态度”和“价值判断”本身就是需要用文字继续去陈述的概念。不过,我的理解是,在本质主义时代早就结束的今天,这两个概念也只有在内心 里进行确认。

我的意思是,不能够等待着一个绝对真理的呼喊来告诉我们态度与判断的准确性与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天赋的历史感,有了这样的历史感,我们 可以去甄别究竟是谁提供了那些有趣的“问题意识、创造逻辑和思维智慧”,我们才可能对艺术家的“特殊的视觉方法和技术成分”抱有进一步去描述的兴趣,才有 可能找出哪些因素构成了一个艺术现象得以生成的生态和情境逻辑——对于那些后现代主义者来说,语境的材料也是可以被任意选择的。

无论如何,从黄专“你还应当适当地克制对艺术进行过度的文化和诗学阐释的冲动”的表述可以感受到,他是属于保持谨慎立场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 是一个冒险主义者,1990年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用贡布里希的教养来质疑我的德里达的突兀,这已经暗示出我们在气质上的差异。

我深深地感受到,黄专在历史知识、学术涵养以及思想深度上为我,也为关心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的艺术史家和批评家树立了榜样,这个榜样的核心是:即便人类的知识是相对的,但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和立场仍然是人生的价值尺度。

我曾羡慕他的学识与理论素养

我是1990年在武汉认识黄专的。有一天,王广义、舒群、魏光庆等人对我说,应该去认识一下黄专。晚上,灯光下,黄专坐在他简陋的寝室中央,盯 着我们进入他的房间。很快,大家进入了对艺术问题的讨论,那时,黄专谈论最多的好像是贡布里希的理论,他与当时仍然在武汉的严善錞以及在广州的邵宏和杨小 彦是范景中——很多年后我也成了范老师的学生——很好的朋友,他们四人被艺术家舒群说成是“范帮”。

那时,我非常羡慕他们的学识与理论素养,我自觉得我在艺术史知识和史学理论方面非常欠缺,并且也理解我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夸夸其谈没有赢得黄专 的好感的原因,我知道,我对新知的理解是肤浅的。就这样,我开始与黄专有了来往与联系,以后,他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我正好于1991年开始在广州江南大 酒店筹备“广州双年展”,于是,展览就由我与“范帮”四人共同来筹划了。这期间,我经常到广州美术学院宿舍黄专家里吃饭聊天,邵宏与杨小彦也常来串门商量 展览的各种事务,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到了很多美术史方面的知识。

黄专为《艺术·市场》,也是为“广州双年展”写的“谁来赞助历史?”这篇文章给我深刻的印象,当时我觉得,即便是为一个操作行为——那时我们经 常讨论艺术市场问题——进行辩护,也写得如此具有理论的色彩,我本来就觉得对“艺术走向市场”的表述需要充分的理论支持,而黄专关于赞助史知识的提示让我 受益匪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从社会学角度观看的艺术史文献的阅读,我也是在此之后才去补课的。

我们曾说好要共同建立学术养老院

2月19日,黄专就冷静地写下了他的“诀别的话”:

14年前我已面临过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时刻,但医学、爱和各种不可知的力量使这个时刻推迟到现在,我不知道这是上天一种额外的恩赐还是一种未经准确计算的后果,所以,在需要再次面对这个时刻时我心里只有感恩和平静。

……

对于即将到来的诀别我没有任何恐惧和遗憾,本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本来“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如果需要留下什么诀别的话,我只想感谢那些在我一生中给予我爱、友谊和帮助的人,尤其是白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她都一如既往地给我以施予和包容。

……

死亡只是一种金蝉脱壳。

黄专的这些从容与充满爱的态度让我感动不已。我相信,正是他所追寻的“思想”才让他具有这样的超越生死的境界。

黄专,静静地离开我们的黄专,我们本来说好的要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我们本来说好的要出版更多的艺术史著作,我们本来说好的要共同建立学术养老 院,我们本来说好的要在2016年的夏天再到青城山度假讨论学术问题,我们还商量了很多要做的事情,可是,你先走了。你让我不得不用文字来追忆你,你让我 在深夜里为你泪流满面不能自已,这是多么难受、多么悲伤的事情。

黄专安息!永远想你。

吕澎(艺术批评家)

(注:本文写作于2016年4月13日,在伦敦)

相关文章

  • 靳尚谊:要扎扎实实做学问 不能再使劲往前跑了[图文]
    靳尚谊:要扎扎实实做学问 不能再使劲往前跑了[图文]

    (原标题:靳尚谊:艺术的新和旧不重要,好坏才是关键)中国美协原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长勒尚谊记者:您在古典主义绘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什么在70岁后还要进行“现代主义”这样的探索呢?靳尚谊:因为我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中国艺术需要补现代主义这一课。我现在的艺术水平是70年代打的绘画基础功,那时侯看的东西不多,但我用少量的资料做了深入的研究,所以我的基础比较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还做了很长时...

    63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笔精墨妙:品读毛全周老师的书画艺术[图文]
    笔精墨妙:品读毛全周老师的书画艺术[图文]

    艺术简介毛全周(笔名黄绿青),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国、省、市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高校书协理事、中国文联艺术中心会员……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30多年。受祖辈艺术熏陶,酷爱书法。临沲不辍,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书画展览;先后在北京等地举办个人展;先后获"岳阳楼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世纪之春”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纪念“陈天华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在香...

    94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谈书法的谋篇[图文]
    刘玉来:谈书法的谋篇[图文]

    刘玉来作品一篇书法就是一幅作品,它具有文字内容和书法美学意义上的完整性。为此它的创作必然要具有一定的合情合理的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则会破坏美的完整性。书法家在提笔面对纸幅时,首先肯定要考虑如何在卷首,即右上方书写第一个字。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传统条幅类(新书法从右到左的,布置规律与其相反),这种条幅类画幅无论字多寡都是从右到左的行序来书写的。这个位置的字属于一篇的开头,一般都要写的比较端正且...

    197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2021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阮成森[图文]
    2021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阮成森[图文]

    【艺术简介】阮成森,字晨峰,号雅竹斋主。一九六二年生于河南信阳,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美术家交流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中华国礼中心特邀书画名家、清华美院驿站特聘画家、美术评论家、北京大千画廊美术馆特聘画家、CCTV星光影视书画春晚签约画家兼艺术总监。故宫博物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都海江主任为阮成森17米长卷题《竹雅兰香》跋首阮成森的水墨丹青艺术...

    58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开国领袖的“诗和远方”[图文]
    开国领袖的“诗和远方”[图文]

    编者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日到来了,在“诗和远方”中,有我们开国领袖的情怀和足迹。表现领袖阡陌情怀,是李人毅创作的系列作品。《润之诗音》是一幅表现开国领袖置身江南,抒发田园诗情的画作。画中竹椅下部的书卷草,寿石上的和平鸽在绿柳桃花映衬下的田野和村落,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尤其是在天际隐现的远帆,更增添了水乡的湖光山色,诗人徜徉在期间,生发着古今幽思,充满诗情画意。在这幅作品中,通过营造的恬...

    43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绘画的味象 生活的诗意[图文]
    绘画的味象 生活的诗意[图文]

    杨佴旻《红苹果》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两种颜色体系,一个是“素色”的水墨体系,一个是“彩色”设色的彩墨体系,但都是利用自然的材质(水墨与矿物质),能够完好地结合这两种颜色体系,而且还接纳西方水彩与水粉鲜亮与色彩的颜色体系,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丰富美感?这无疑是一件诱人的事情,而在日本旅居多年,对日本色以及日本艺术在颜色上的贡献了然于心的杨佴旻,以对静物画...

    71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看不见”的中国近代美术[图文]
    “看不见”的中国近代美术[图文]

    由于种种原因,上海近现代艺术资源目前严重缺失,这造成都市文化历史的“失忆”问题。如何关注近现代“看不见”的中国美术,并对日益流失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文化资源保护并抢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自本期起将陆续刊载上海大学美院教授李超的“都市美术资源”系列文章。刘海粟《龙华春色》,水彩画,原作不存,发表于《美术》1919年...

    111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2020年特别推荐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名家——潘志军[图文]
    2020年特别推荐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名家——潘志军[图文]

    名家简介潘志军 ,1954年生,居南京,当代著名工笔画大师,号影衣居士,江苏扬州人,擅长工笔花鸟,人物,山水等,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大师刘继卣,王雪涛,李苦禅门下得意第子,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红楼十二钗》,《山静鸟淡天》入选全国五,六届美展,《国色天姿》入选第六届全国花鸟邀请展等国家级大展,作品入选《当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

    163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特别推荐:书画名家石东义的艺术世界[图文]
    特别推荐:书画名家石东义的艺术世界[图文]

    画家简介石东义,笔名石寅。1962年出生于甘肃临洮。1981年入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专职画家。先后毕业就读于西安政治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美术创作院首届中国花鸟画创研班,师从郭怡孮先生。出版有《石东义花鸟画作品集》、《名家·心象——花鸟画名家石东义》、《石东义花鸟画艺术》等专著。作品《走出草地》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美术书法大展金奖;《此君昂然...

    196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地狱里的天堂”[图文]
    “地狱里的天堂”[图文]

    六幅关于视力暂时丧失的画,从泰特现代艺术展,不是所有人都将被带到未来。摄影: 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Ilya and Emilia Kabakov)夫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概念艺术家。他们围坐在纽约长岛的厨房餐桌旁,伴随着从烤箱里飘出的烤鸭香味两人一起在他们的工作室与我们进行谈话。现年84岁的伊利亚笔直的坐在那里,双眼直视前方,而艾米利娅则把我们的谈话翻译成俄语...

    138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黄宾虹《秋山晴晖》赏析:入蜀方知雨意浓[图文]
    黄宾虹《秋山晴晖》赏析:入蜀方知雨意浓[图文]

    黄宾虹《秋山晴晖》赏析黄宾虹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座巍巍丰碑。从弹琴击剑、走马骑射、维新救国的革命志士,到古文、经史、诗、书、画、印满腹经纶的国学大师,其民族责任的担当,泓博深邃的美学思想和高标独具的绘画艺术,可谓前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古人、师造化、创新求变贯穿其80多年艺术求索历程。如将黄宾虹绘画做一简概分期,70岁前的厚积和70岁后的薄发成为重要分水岭。1932年,年近古稀的黄宾虹应...

    16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夏天安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夏天安

    【艺术简历】夏天安1998年师承史国良先生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毕业师承孙志钧先生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水墨创作《春丽在天涯》120×200cm老夏——祝福你夏天安,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他个子不高,长得也不帅,处事低调,不爱讲话,但对艺术,对绘画却有着一种执着、酷爱。夏天安原来是学音乐的,拉了一手好提琴,干了多年的乐队演出。美...

    87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清代画家张若霭《蓬莱仙阁图》[图文]
    清代画家张若霭《蓬莱仙阁图》[图文]

    “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云涛烟海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三神山”,即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处海上神山,均为人间向往的仙境。其中居首的蓬莱,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即发生于此,而因地理位置和光的折射、全反射而形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奇观,加上山上有长生不死药的种种传说,更是令蓬莱在历史上一直充满神秘的色彩。历史上,蓬莱既是古人向往之地,又是文人墨客恣...

    19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2024全国两会书画焦点人物——画家阮礼荣[图文]
    2024全国两会书画焦点人物——画家阮礼荣[图文]

    艺术家简介阮礼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民盟江苏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常务理事,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创作范围涉及人物、花鸟和山水,笔墨追求简淡雅致、神韵相融,尚古并求新。作品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日本、新加坡、加拿大、乌克兰等地场馆展览,出版多种个人画册。《太平...

    189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国际拍行蚕食中国艺术市场背后[图文]
    国际拍行蚕食中国艺术市场背后[图文]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东京中央五周年拍卖“紫气东来”中国艺术品夜场推出逾千件艺术瑰宝;香港苏富比今年也将再度开启中断十年的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国际拍卖行正在不断加大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上拍比重。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内地市场呈现持续调整态势,面对不断被蚕食的艺术市场份额以及拍品资源和藏家资源的 流失,内地拍卖行又该如何应对呢?国际拍场刮起“中国风”近年来,不少中国藏家频繁现身海外参与竞拍,甚至不时创 造...

    176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