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困难的局面)
走过2015,走进2016,在世界经济一片迷雾之中,谁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面临挑战——进入新年,股市任性、汇市热闹,投资者迷惘,市场哀鸿遍野……如此局面之下,中国的艺术市场将何去何从?
如果2016注定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我们至少要了解该如何从容应对。岁末年初,总结回顾2015艺术市场的得失成败,梳理新年的发展脉络,即是从容应对的第一步。“艺术资产”周刊以《困难的局面》《市场的抉择》《创新的浪潮》《未来的方向》等四篇报道为切入点,为您“望闻问切”中国艺术市场的前因后果、大势所趋。
环球同此凉热。全球金融市场都在诚惶诚恐中度过了2015年:这一年不仅经历了最疯狂牛市,也遭遇了最恐怖的极速熊;希腊债务危机差点引发欧洲股市崩盘;大宗商品价格集体暴跌使得不少企业甚至国家溃不成军;人民币从十年单边升值,转向贬值……
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这样的全球格局下,中国经济的适度减速和结构调整阵痛自然不可避免。最新数据出台:中国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9%,创下25年来新低。
艺术品市场,更是无法置身事外。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市场规模较2014年仍然持续下调:上拍量下降13.96%、成交量下降13.40%、成交额下降15.38%。
经济大势左右艺术“小市”
“做拍卖二十多年来,2015年是最困难、心里最没底的一年,”在年底各类总结、报告频频出炉,都统一定调“困境”的时候,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也不得不承认,“艺术品市场一直是附着在GDP快车上快速发展的,虽然很受关注但体量很小,所以当经济一刹车,艺术品市场有一种被甩出去的感觉。”
同时作为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甘学军半开玩笑地向记者叹“苦经”:“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小型公司今年干脆就不做了,协会里有很多公司都联系不上了,会费都追缴不上来。”
拍卖数据表明,2015年较2014年继续下调。10家主要拍卖公司共举办407个专场拍卖,上拍67747件(套),成交46073件(套),成交率仅68.01%,成交额为168.34亿元(含买方佣金)。单件成交均价为36.54万元/件(套),较2014年37.39万元/件(套)仍是下降。
不可否认,拍卖行的确是洞察中国经济的敏感来源,除了台上的简单数据外,台下地产商、煤老板的缺席,以及互联网大佬的进场都给窥探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维度和全新视角。
“两极分化”或是在回望2015年拍卖市场时提及最多的词,我们既可以看到成交价高达2.79亿元的《鹰石山花图》、1.84亿元的《万山红遍》等近10件过亿拍品,也可以看到大量门可罗雀的日场,以及较2010、2011年几近腰斩、甚至仍然流拍的普品。同时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即便是2015年两极分化中的高价位,一样是在低位运行,并没有达到高估值。
对于业内人士而言,探究中国拍卖市场的整体表现,较之创纪录的明星拍品更需要关注的是——在两极分化的中间——支撑艺术市场大体量的中间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间市场的交投不活跃正是让艺术市场看起来冷清的直接原因。
资深藏家朱绍良将这一大体量的中间市场称为“礼货市场”。朱绍良向记者表示:“都看到市场在调整,但调整的是什么?调整的是过去支撑艺术市场的礼货市场,形成只剩下高端和低端的局面。”在朱绍良看来,诸如《万山红遍》和《纯惠皇贵妃朝服像》这样的拍品较之前的拍场价格而言仍是上涨的,“如果期望它们像2010年、2011年那样冲击几个亿,确实需要依赖好的经济环境,但一幅李可染的作品已经比文徵明的好作品还贵,它的价格已经可以了。”
从买家的角度出发,朱绍良并不觉得所谓的拍卖市场“寒冬”可以一言以蔽之,“我觉得我该买的东西还是没买到,我底价设置500万的瓷器,仍然被出价600万的买走,而且这个价格和过去相比,我已经调高出价了。”朱绍良认为,礼货市场带走了艺术市场一半以上的体量,“你可以观察,大的拍卖行这些年卖的商品化的艺术品,大量中间层次的东西,跟2010、2011年比,价格没有腰斩也下调很多,但好的东西仍然在涨,中间这一大块几十万到几百万的东西,如果交投仍然活跃,那市场就会显得很热闹。但现在是大家看到高价的买家反复就是那几个人,低价的东西越来越便宜,所以会觉得冷清。”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或许从侧面支撑了朱绍良的这一看法。
中拍协最新发布的蓝皮书表明,中国书画是今年整体市场下滑的主要拉动因素,对总成交额的影响率高达90.55%,尤其是近现代和当代书画的缩水直接拉动整体市场下滑,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出现行情下调明显的板块还有文房清供、紫砂茗具、珠宝玉石。
与此同时,一级市场同样面临整合。
尽管前不久尤伦斯艺术中心和今日美术馆分别公开了2015年的开销和收入,但和二级市场的两极分化一样,“少数派”的喜报并不能掩盖整体一级市场行情的惨淡。事实是,尽管受文创产业浪潮的影响,2015年曾出现了画廊的“逆势开业潮”,艺博会也在四处开花,但我们不难发现各类艺术博览会越来越走向大众消费,甚至成为工艺品的展销平台。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的形势不容乐观,预计会出现一个小型画廊的休业潮。
而将2015年称为艺术品市场“熔断年”的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更直言:“画家也如是,我认识很多年轻画家,原先手里有不少订单,画不过来,到了2015年底再和他们聊天发现,他们进入2016年手里就没有订单了,前期的订单画完以后,到了新的一年两手空空,这也算一种‘熔断’吧。”
供给单一的事实
局面困难,更需对症下药,只有号准了脉,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在更深入地探究2015年艺术市场之时,很容易联想到一个201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不难发现,2015年艺术市场中,比需求更大的问题,或是供给的短缺化,准确地说是优质供给。与中国经济一样,逐年下滑的行情下,对需求的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
优质供给的短缺化,不仅是在探讨2015年艺术市场艰难前行时的更深层原因,也无疑是未来市场面临的挑战。
艺术市场专家李苏桥表示,有没有吸引眼球的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和有没有足够多的钱注入市场一样重要,“2016年恐怕这两样东西仍会落空,尤其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市场和古代艺术市场将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在普遍缺钱的时候,市场中优秀作品供应充足只能是小概率事件,这么做的动机不多。”
同样,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份额本来就小得可怜,“这两年试图以新人新作挽回颓势的努力尽管很高调,但很难真正在核心收藏家缺失的情形下有什么令人兴奋的进展。”
朱绍良认为市场并不缺好东西,关键是肯不肯拿出来,事实上,优质货源的短缺反过来仍然在印证市场环境不理想的事实,这也让看来已经在底部运行的艺术市场并无底可抄。
而对拍卖行业来说,这也是未来势在必行的转型之一。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就认为,“百货卖百家”实际上比做成高精尖的书画市场更符合一个企业的基本诉求,“从拍卖公司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交易平台,这个交易平台大家不要仅仅看作是一个拍卖书画为主的平台,最终是别人来选择我们,不是我们来选择拍什么东西,什么样的东西有市场需求,它需要通过拍卖来实现,自然就会找到我们,同时我们也是主动寻找可以适合我们这个平台交易的产品,最终这个行业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董国强所说的变化,实际上也是目前经常谈及的拍卖行业的“转型”,供给上的单一迫使拍卖行业需要寻求更多的突破,这也是企业需要盈利的本能:寻求更多的突破,不仅仅局限在我们今天所见的固有品种上。
董国强在最近的2015年北京拍卖季“艺术市场价值榜”论坛上坦言:“对企业发展来说,以后让所有人买东西都到拍卖会来,能不能实现,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并没有承载着推广传统文化的义务,我们只是企业,企业第一目的是盈利,我们盈利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如果我们拍的东西又是文化产品,那是对文化也有帮助,是我们的额外贡献。”
股市与艺术市场难舍难分
董国强所言不虚,拍卖行为归根结底是企业,拍卖市场的运营归根结底也要符合市场规律。那艺术市场的起起落落,就必然脱不开市场“无形的手”的拨弄。
股市的翻手云雨,就好好给艺术市场的资金上了一课。许多买家因为受“大牛市”的诱惑而冲入股市,结果财富蒸发,只能对艺术市场陷入谷底后的收藏机会望洋兴叹。
2016新年伊始,股市开市29分钟之内就触发了刚刚开始实行的熔断机制。于是乎,艺术圈里投资股市不如投资艺术品市场的说法开始甚嚣尘上。有人说,中国股市的死穴是高估值(表现为高市盈率),而艺术市场的死穴是赝品泛滥。
相比而言,其实高估值也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大毛病,那恰恰是导致2012年后艺术市场长期陷入低迷的病根。2015年拍卖公司都标榜“生货”,实际上就是要避开那些在价格巅峰时期曾经高价成交过的艺术品,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熔断机制。
心里最没底的一年
与资金共生的,还有信心。甚至可以说信心不足是在谈市场经济不好、优质供给短缺之下的大前提。
苏富比亚洲总裁程寿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艺术市场需要信心,其中包括一个可以让大家投资获利的健康发展的股市。
董国强认为,市场的冷是相对的,真正有价值的收藏品不会受经济环境过多影响,更多的影响都来源于心态。
甘学军同样认为,这“心里最没底的一年”,较资金来说,信心更明显,“艺术市场毕竟是个小体量市场,萎缩很重要的原因还是信心的影响,这表现为对整体看法不明晰,对市场前景不明晰。”
这种没信心和不乐观的看法,正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也让众多市场人士在对2016年艺术市场预判时显得过分谨慎。
但业内普遍认为,互联网是2016年的关键词。
事实上,2015年的困难不但没有对互联网行业带来太大影响,更让艺术市场迸发出更多互联网的机会。
艺典中国CEO邱童告诉记者:“互联网做的是消费型艺术品、小额艺术品,经济对其影响并不大,唯一受影响的,可能是我们的投资方,他们还有多少信心和耐心,毕竟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本来就跟传统不一样,核心是当商业模式进入到盈利区间的时候,会进行一个非线性的暴发式增长,只是在这个增长来临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忍耐。”
大咖拍卖创始人张皓也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拍卖模式正是抓住了传统拍卖的机会点,“新锐80后、90后艺术家是传统拍卖所没有涉及的普品,大咖拍卖的模式是服务于传统拍卖市场的互联网新型拍卖模式。对于服务新客户方面,传统拍卖成本结构决定了无法做相对便宜的艺术品,这样又给了互联网更多的机会。”
互联网自然是不可回避的大势。
据观察,艺术市场的互联网模式多为将线下搬到线上,互联网作为工具的性质明显多于其在思维上的应用,它的确可以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给传统市场带来效率和便捷,也有利于在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背后寻找新贵。
在前景不明朗、互联网成一致出口的2016年,艺术市场我们一方面期待2016年出现更多与互联网结合更为紧密而深入的模式,一方面也希望互联网不会为传统拍卖业仍没解决的拍假、假拍等问题撕开更大的口子。
寄望政策的市场
除了转型互联网,中国的艺术市场或许能从苏富比、佳士得的经验中窥探一二,市场在鼓吹艺术金融,或挤压市场泡沫的时候,西方已在悄然的开启民智,对新买家艺术教育的培养正全面铺开。
对于后市,采访中的市场人士都希望大经济环境能走向明朗,给艺术市场带来东风,也强调需要自身寻求更多突破口。
“你还记得2008年的金融海啸吗?艺术市场可是在那场金融风暴还没结束前进入了亿元时代。”
我们希望能借朱绍良之言,将2015年的困境看作如2008年冷清背后的蓄力,艺术市场仍能触底反弹引来另一个高峰。
(文/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