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概念艺术:为何垃圾不仅仅是垃圾[图文]

时间 : 03-20 投稿人 : 铁铁 点击 :

“这是一种关于消失的艺术,这种艺术并不存在于别处,而是保存在精神世界之中。”

概念艺术:为何垃圾不仅仅是垃圾 | 美术观点基思·阿奈特在1969年创作的“埋葬自我”(电视介入项目)。图片来源:© Keith Arnatt Estate / DACS, London

1966年8月,圣马丁艺术学院一名兼职导师约翰·莱瑟姆从该大学的图书馆中借出了一本书。那本书是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编写的论文集《艺术与文化》。但约翰·莱瑟姆并没有读这本书。他把朋友、学生和艺术同行们请到自己家中,举行了他自己所谓的“静止与咀嚼”活动。他要求参与者们选出一页并把它嚼烂,再把剩下的“精华”吐到一个烧杯中。莱瑟姆向里面加入了酸性物质、碳酸氢钠和发酵粉(一种“异域文化”),然后就让它慢慢产生出泡沫。

次年5月,图书馆要求归还这本书,因为一位学画画的学生“急需《艺术与文化》这本书”。但是他还的却是一个密封的小管形瓶,上面还仔细贴着“《艺术与文化》/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结晶1966”的标签。

图书馆为此很不高兴。莱瑟姆接到通知说他的临时合同将不再续签。副校长则建议他为自己的“恶作剧”道歉,从而化解这事,但是莱瑟姆不以为然地拒绝了他,并表示他认为这种“事件结构”是他教学实践的关键,与纯理论相比,这对他的学生作用更大。

莱瑟姆的精华事件是英国观念艺术最早的展示之一,简要地表达了其早期情绪,也就是将解构主义甚至是破坏性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但莱瑟姆实际上到底在做什么?他是在恶作剧,开玩笑地挑战权威还是表达了一个严肃的观点呢?甚至 “事件结构”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择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并且为什么要选在圣马丁艺术学院这么做?

英国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概念艺术运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艺术的面貌,很难再回想起塑造现在这番模样的条件了。概念艺术的核心就在于叛逆,挑战其所谓的沉闷的精英现代主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成了攻击的目标,尽管我们也可以看到后者将莱瑟姆的毁书事件成为“披着立体派艺术”的外衣。

概念艺术:为何垃圾不仅仅是垃圾 | 美术观点

约翰·莱瑟姆在1972年创作的Time Base Roller。图片来源:John Latham estate/伦敦里森画廊供图

早期概念艺术家们想做的就是扩展艺术的定义,打破庄严的白色画廊那中死气沉沉的局限。概念艺术既不纯洁也不稳定,关心并融入到了社会俗事之中,从许多方面来说它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寻求消失点,寻找可能构成艺术作品的外部局限。

过去,艺术意味着一些东西:观察者们能够致以崇高敬意的对象。但如果艺术也是一些想法,通过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在世界上没留下多少痕迹的事件表达出来,那又会如何呢?或许一个人就是艺术作品,或者说一袋垃圾就是一件艺术品。或许你根本就不需要一座美术馆。或许在街道上、田野里也会产生艺术。或许有了观察者的存在艺术才得以产生,并且根本不需要见证。

概念艺术也不是无中生有的。严格说来,它来源于超现实主义者马塞尔·杜尚,他的现成品艺术从根本上打破了将艺术作为一种技巧的传统观念。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上的产物,相当于将维特根斯坦无尽的疑问在视觉领域上呈现出来。

概念艺术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60年代狂热的氛围中萌芽了,并且将影响范围扩大到了伦敦、考文垂、纽约、柏林、米兰和罗马。当时在美国,艾德·莱因哈特和唐纳德·贾德等极简主义者正在推翻绘画和雕塑的传统范畴。而在意大利,参与贫穷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正尝试各种新材料,拒绝使用青铜和油彩,转而选择泥土和灰末。

来自英国的艺术家们也对普通材料和其它材料产生了兴趣,他们将概念艺术推向了主流的对立面,并赋予了概念艺术一种自嘲的智慧。从考文垂的艺术和语言运动到60年代后期圣马丁艺术学院里发生的挑衅性尝试,这项运动在全国分散着进行,但绝不能说这是一项不统一的运动。

概念艺术:为何垃圾不仅仅是垃圾 | 美术观点

Roelof Louw在1967年创作的灵魂之城(橘子金字塔)。 图片来源:Aspen Art Museum, 2015 © Roelof Louw

英国艺术家们的作品曾经充满智慧和玩味,但是为了挑战价值和意义的既定观念,也冒着被指责为妄自尊大的风险。1967年,Roelof Louw在伦敦艺术实验室用5800只橙子堆出了一个金字塔,并命名为灵魂之城(橘子金字塔),这成了反主流文化狂欢的温床。仅在两周后,该作品就慢慢缩小了,因为他们鼓励参观者们享用这些水果。如Louw所说:“通过拿走一个橙子,每个人都在改变这堆橘子的形态,并参与到了‘消费’其存在的活动中。(这一行动的全部含义就留给旁人去想象了。)”他所做的正是将控制权从艺术家的手中传给观众;巨大的跨越。

而总是西装革履的吉尔伯特和乔治二人组决定,通过将自己转变成终生不断变化的艺术品来打破横亘在艺术家和创造力之间的鸿沟。在名为《雕塑家们的启示》的作品中,他们声称自己是活体雕塑,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演,包括“采访中的雕塑、舞动的雕塑、用餐的雕塑和行走的雕塑”。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达斯一样,他们碰到的任何东西都发生了转变,包括他们头发的样品以及他们的衬衣和早餐。他们坚定地宣称:“没有什么能碰到我们或是让我们变得不像自己。”

这种解决和排除障碍的兴趣在当时是一种共同的冲动。对于当时在英国的布拉科·迪米特里耶维奇来说,这就意味着在博物馆里挂上巨幅摄影作品和随机路过之人的横幅,但是对布鲁斯·麦克林来说,这种兴趣则是拒绝美术馆转而选择街道,通过将垃圾陈列展出来讽刺艺术世界的矫饰自负,并用自己的身体来嘲讽严肃雕塑的姿态。

布鲁斯·麦克林27岁时就在泰特美术馆举办过一次回顾展, 这个为期一天的展出活动取名为一日国王,因其没有任何的艺术作品展出而闻名。相反,他将1000个要展出的作品类别名称全部打印出来,整齐地放在小格子里展出,并为这些虚构的艺术作品全部附上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想法,这些展出品中包括“403件土石艺术作品、混合画法作品”和“978件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参观过10次的作品”。

概念艺术:为何垃圾不仅仅是垃圾 | 美术观点活体雕塑……吉尔伯特和乔治。 图片来源:新旧艺术博物馆

不是所有人都采用了这种温和的方式。焚书塔是莱瑟姆令人不安的作品之一,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在伦敦街头收集了大量的字典、百科全书和教材,然后再把这些书全都点火烧了。这一作品是为了挑战关于雕塑作品意义的固有观念,但是因为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因此也成了令人惶恐的事件。显然,这一事件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令身为作家的A.S。拜雅特十分不安。焚书塔的烟雾透过她在1996年创作的小说《通天塔》扶摇直上,传达出了1960年代的这种破坏性力量。

在进入下一个十年之际,这种情绪开始有了变化。概念艺术变得越发带有政治色彩,更无法简单地由美术馆和各种机构进行挑选。当时妇女解放运动和艺术家工会大放异彩;社会参与度和集体行动盛行起来,也正是在这时候,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为艺术家、活动家和公会成员们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些迫切的问题中提出,艺术家是否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

如果语言有时候毫无幽默可言或者说只是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在这世间与艺术事业相关的努力可能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1970年代,妇女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了概念艺术领域中,将这种艺术从艺术学校的男孩们手中夺了过来,并将它用作传达更需迫切关注事项的力量。正如苏珊·海勒所评价的那样,“除了语言本身已有的之外,你再没有什么需要关注的事情了——而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妇女来说,语言当中已经有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我们想说的是其它的事情,当然并不一定是女权主义政治之类的东西,而是其它的一些东西。要这么做,你就不得不想出改变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方法来。”

概念艺术:为何垃圾不仅仅是垃圾 | 美术观点

布鲁斯·麦克林在1971年创作的Pose Work for Plinths 3。插图来源:柏林Leighton美术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玛丽·凯利在1973年9月份创作的《产后记录》(Post-Partum Document),该作品由六部分组成,她从与自己孩子的联系出发,对母亲——小孩二元体进行了一番调查,这个作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受到女权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施压,当该作品第一次在国际合作社联盟展出时就遭到了当地报刊的强烈谴责,因为该作品还将尿布包括在内(没有玛丽·凯利启迪就不会有概念主义艺术家翠西·艾敏)。不过之后就变得更加温和并且巧妙地引起人们的兴趣,使得在护理和妇女劳工领域掀起了一场持久的调查研究,这个作品也成了那十年中最有意义的政治性艺术作品。

作为一项运动,概念艺术特别关注的是缺失,但却受到各种消失行为的困扰。身为艺术家和摄影师的基思·阿奈特对此的感受尤为真切,他是英国最杰出的概念艺术家之一。阿奈特很喜欢撤回和删减自己充满揶揄、智慧以及好奇心的艺术作品。他喜欢创作出不留下自己痕迹的艺术作品,比如将盒子埋进土地里,并用草皮和镜子把坑填上,然后这些东西就完全看不见了,除非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光线,形成一道阴影才会再显现出来。

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是《埋葬自我》(电视介入项目),这是在1969年创作的九连拍。该作品呈现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的男人穿着牛仔裤,站在半山腰上,慢慢被土地吞噬的过程。在第三张照片中,他膝盖以下都被埋在了土里;而在第八张照片中,眼睛以下都被埋掉了。最后在第九张照片中,他整个人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圈刚刚翻过的土壤。

概念艺术:为何垃圾不仅仅是垃圾 | 美术观点

玛格丽特·哈里森在1977年创作的《家庭工作者》,也是泰特美术馆的展品之一。 插图来源:Margaret F Harrison

基思·阿奈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认为通过拍照来保存自己稀奇古怪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念本身并不重要,只不过是无聊的副产品而已。到了1970年代,他已经完全不关心概念艺术了,并且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纯粹摄影上(尽管环境异常艰难,他却拥有找到艺术历史共鸣的非凡天赋,一些腐烂垃圾山的照片看起来和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创作的油画《湖上落日》非常相像)。

对于其他人来说,重要的就是事件结构本身,就比如徒步艺术家汉密斯·伏尔顿和理查德·朗,他们将行走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在全国徒步旅行,并常常巧妙而不露痕迹地融入到身边的风景之中。旅行是真正的行动,尽管他们两人都只是将一些微小甚至不起眼的东西带回了美术馆:日记记录、势头——来简要记录他们的旅途。

概念艺术常常被误解,人们以为这种艺术竟然试图宣称一堆垃圾与荷兰杰出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画作享有同等的地位。毫无疑问这肯定是无稽之谈,但是早期的许多作品还是带有一种质疑的力量,令人不安地侵入到了物体和意象的界限之中。在全盛时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概念艺术非常的兼容并包,抵受住了来自全世界资本家的阴谋诡计。这是一种关于消失的艺术,这种艺术并不存在于别处,而是保存在精神世界之中。是否想参与呢?那么想想理查德·朗吧,在1967年6月某个炎热的日子里,他从滑铁卢出发,开始了自己的旅途。他乘着火车去往西南,直到看见一个开阔的田野,之后他随意挑选一个站下了车,没有找到田野之前就那么随意地走着。他在那个田野里沿着直线来回踱步,直到脚下的草都被踩平才停了下来。

那天下午他拍摄对的那些黑白照片本身就很漂亮:一条转瞬即逝的光线。但这只是一个记录而已。艺术作品本身只是凭借努力和意图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不会有任何的回馈,在创作完成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消失不见。这些作品无法拥有。你没办法去购买,因为它并不存在。同样地,如果你想要,它也是免费的。你只需要自己提出设想,并让这种想法占据你的想象。

相关文章

  • 实力派著名画家武辉夏作品欣赏[图文]
    实力派著名画家武辉夏作品欣赏[图文]

    武辉夏简介1944年10日3日出生,江苏南京人。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冯玉祥诗书画院执行院长,重庆收藏协会顾问,重庆民盟画院顾问,重庆九龙诗书画院副院长,重庆漫画学会终身顾问,重庆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学会名誉会长。武辉夏大型壁画作品《绿色的旋律》800×200cm我心如鹤 翱翔千里善行天下 品质人生―弹指三十余载情谊 八旬翁写意武辉夏文/张川耀引子我与辉夏先生年岁相当、秉性合...

    50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图文]
    严伟:孜孜以求的紫砂寻梦者[图文]

    严伟,男,1971年生,江苏宜兴人,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全手工制壶辅导老师,北京手工艺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协会会员。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2013年参加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宜兴市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获金奖。在2016年“中国书画名家•陶艺家跨界交流活动”中,与王平、姚新峰、常欣、尹舒拉等书画名家合作,完成紫砂作品多件。称心如...

    34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赵航剪纸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赵航剪纸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编者按语:要说傅作仁先生开创了海伦剪纸独特艺术风格的话,那么傅清超的艺术实践和生命状态,在作品的风格和样式上有了新的亮点。不仅让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活力,也使家族的艺术成就增加了厚度和锐度。在傅作仁满族世家中,第五代传人也崭露头脚。傅清超的女儿赵航,傅清强的儿子傅明远等都有蓄势待发的潜质,预示着家族承传后继有人。傅作仁满族剪纸世家,以剪纸艺术为载体,传承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弘扬黑龙江流域文...

    89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2022年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专题报道:赵政伟[图文]
    2022年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专题报道:赵政伟[图文]

    赵政伟艺术简介:赵政伟,高级工程师,1963 年 7 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从小喜欢花草鱼虾,并且热爱画画。在多年潜心学习后,他于 2019 年 10 月举办了“心结小木匠,翰墨花草香”——赵政伟个人花鸟画展。同时,在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赵政伟画集。2021 年 10 月 13 日在上海大酒店成功举行了“心结中西”作品联展。另外,其作品多次刊登在上海企业联合会的杂志上。2022年荣获《中华艺术人物...

    178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国际大咖来推荐:谁是上世纪最重量级的策展人[图文]
    国际大咖来推荐:谁是上世纪最重量级的策展人[图文]

    顶级策展人们,包括Thelma Golden、Harald Szeemann和Marcia Tucker等等策展人是当代艺术界的摇滚明星,或者说更像是才华横溢、全方面发展的艺术领域的电台DJ。虽然当今很多策展人都与他们合作的艺术家地位相当,但其实并不总是如此。近几十年来,名人的地位随着艺术全球化、国际事件的多样化一同茁壮成长,难以定义的当代艺术需要有能力的亲善大使来主持公道。artnet新闻邀...

    86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朝鲜艺术在全球视野中不可或缺[图文]
    朝鲜艺术在全球视野中不可或缺[图文]

    胡耀中:朝鲜艺术在全球视野中不可或缺北京商报:作为在国内专门推广朝鲜艺术的机构,今朝美术馆是如何与朝鲜艺术结缘的,关于美术馆的背景与相关运营是怎样的情况?胡耀中:今朝美术馆位于中朝贸易最大的集散地——丹东。目前中朝贸易占到朝鲜对外贸易的70%以上,而中朝贸易的70%在丹东实现。所以,作为中朝贸易最前沿,丹东的优势得天独厚。今朝美术馆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成为朝鲜艺术国...

    114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走进画家王宏的写生日记[图文]
    走进画家王宏的写生日记[图文]

    我的写生王宏很长时间也不用钢笔写生了。近几年都是用毛笔落墨,主要是记录大西北、黄土高原,我曾经自贺去过十一次,在大塬上也积累了很多写生作品。前一时期有几个网站急来打电话摧我,在网络上给我宣传一下,实在没有办法推迟,只好把一些当年的写生作品发一下,也算应酬吧。近几年来作品在各个网上发了很多,甚至都是重复发表,因为都是一些几年,十几年前的作品,想必大家也都看够了,忽想在书柜里有几本当年用钢笔画...

    115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文徵明《山房忆旧图》赏析[图文]
    文徵明《山房忆旧图》赏析[图文]

    欣赏文徵明《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那图文相彰、意味隽永的画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恐怕是营建巧妙的园林胜境,其次体味到的是笔痕墨韵间熠熠闪光的横溢才情。徜徉于画意诗情之中,仿佛人入风景里,风景亦是人。苏州的拙政园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东方园林艺术设计的典范。漫步园中,移步皆景,听鸟语之妙音,闻沁脾之花香,徜徉在天人合一的氛围中,不能不叹服古人的智慧。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

    37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春寒中期待暖意 2016年春拍大幕将启[图文]
    春寒中期待暖意 2016年春拍大幕将启[图文]

    蒋廷锡所绘、戴临对题《百种牡丹谱》在香港春拍创造多项纪录之后,5月起,内地第一轮艺术品春季拍卖将陆续拉开帷幕。包括中国嘉德、北京东正、中贸圣佳、北京华辰以及北京诚轩等拍卖公司将推出诸多“重器”,期待为寒潮中的艺术品市场增添一抹亮色。夏圭《山庄雪暮图》 设色绢本古代书画:重磅迭出古代书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决定的。作为文化内涵和含金量较高的板块,在艺术品...

    134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透过世界杯看艺术:文夏谈消费主义的异化[图文]
    透过世界杯看艺术:文夏谈消费主义的异化[图文]

    2018世界杯:再次袭来的热潮(原标题:世界杯、波普与当代艺术——消费主义的异化)2018年6月,又是一年世界杯,人潮涌动,天台湖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爱球的、不爱球的以及假装爱球的,都在这场热闹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地位与价值,原来除了“房钱车”,他们还有其他些许旁的东西,似乎可以区分身份却实则不过使之组成不同群体的一种存在。彻底异化的国际足球运动时至今日,国际足...

    162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必然的还原——读王晓银来自中华文化的自信[图文]
    必然的还原——读王晓银来自中华文化的自信[图文]

    边塞,似乎总是“风萧萧兮夜漫漫”之下的凉州,那是冷月初照的边关。而同样是具有鲜明边塞识别度的艺术家王晓银,他的每一幅作品却是一番大疏狂之后的丰壮和散淡。“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那是阅过人间烟火和薄凉之后,依然风流慷慨的年光。 人们熟悉黄胄的骆驼——乐观、豪迈,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骆驼的毛色泼墨自如,其势昂扬,在大漠中十分出挑抢眼。然而王晓银五色的骆驼却...

    91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图文]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图文]

    宋 赵佶 听琴图轴(局部)借“百仞一拳、千里一瞬”之缩景来寄托林泉之意,起源并不算晚。甚至有学者认为汉代“山型砚”已是山石盆景的发端。而有力的实证从人间一直延伸到了地下,建于公元706年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甬道两旁的壁画,赫然可见有侍女手托树石盆景的场面。说明在1300多年前,赏石已纳入人们的视野,并进入到贵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在唐代阎立本的《职贡图》中,那些奇巧的峰石和盆景更被列为贡品,说明雅...

    22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米开朗基罗壁画作品《最后的审判》赏析[图文]
    米开朗基罗壁画作品《最后的审判》赏析[图文]

    这件作品创作于1534年,米开朗基罗受到教皇克里门七世的委托,在西斯廷礼拜堂祭坛上创作壁画作品。当时的米开朗基罗正在承受信仰和精神的双重危机,所以他将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通过主题“最后的审判”表达了出来。这件作品比以前的壁画要简单很多,画面描绘的是基督到来的时候对生者和死者的审判,被基督免罪的人可以永生。不过教堂墙壁的面积十分大,所以米开朗基罗需要考虑清楚,在这个空间中要如何安排四百个左右的人物...

    92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美术博物馆应该引入市场化管理[图文]
    美术博物馆应该引入市场化管理[图文]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西方美术史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专业方向硕、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古典主义时期的大师——影响世界美术进程的大师》、《世界美术大系: 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合著)、《 欧洲 19 世纪美术: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合著)等...

    124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中国买家是不是毕加索晚期作品价格的推动者[图文]
    中国买家是不是毕加索晚期作品价格的推动者[图文]

    中国买家是不是毕加索晚期作品价格的推动者近日,《南华早报》的一篇关于毕加索艺术在中国的报道,引起了外媒的注意。1996年以前,毕加索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但随着当时的开放政策逐步实施起来,两位德国藏家、艺术赞助人彼得-路德维希(Peter Ludwig)及其夫人Irene向中国国家美术馆捐赠了总价高达2700万美元的89件藏品。在这批重要捐赠中,包含了毕加索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4幅晚期画...

    37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