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骁纯:指名道姓是最彻底的批评[图文]

时间 : 03-17 投稿人 : 丫丫 点击 :

刘骁纯:指名道姓是最彻底的批评 | 美术百科刘骁纯

美术报:刘老师,您最近在做什么?

刘骁纯:最近我的老毛病犯了,在家休息,养身体。有时候看看微信,看看最近美术界发生的大事,微信是一个好东西,我在微信里,就又“复习”了一遍美术史。

美术报:刘老师,您在读书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难忘的事情?

刘骁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上的学,那是1958年,进了学校先炼钢铁。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附中就在王府井那儿的隆福寺边上,那么一个小院,还弄个小钢炉,大炼钢铁。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读美术史。毕业时赶上了文革,去陕西待了几年。文革以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硕士、读博士。

美术报:您是最早参与《中国美术报》的编辑工作的,而且执掌《中国美术报》很长一段时间,而那个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画创新的一个肇始点,能不能从“85美术新潮”开始讲讲,这个几十年,中国画发生了什么?

刘骁纯:办《中国美术报》是从1985年到1989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候最主要的一个艺术现象,是新潮美术崛起。新潮美术崛起,同时就引起了对中国画的广泛的重新思考。在那个时候,掀起波澜的是李小山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是在《江苏画刊》首先发表的,然后《中国美术报》转载,转载的时候,编辑栗宪庭把它的标题给改了,用文章里的“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这句话做标题,这样的话,就把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激烈了。

我有一个观念,中国画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是个半封闭状态,不仅是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封闭,也是对正本清源的传统的封闭。所以,这个时候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对传统重新认识的思潮。这个思潮,实际上跟现代主义思潮几乎是并行的。新潮美术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了陈子庄、黄秋园,也是在这时候,突然出现了黄宾虹热。

美术报:就是在1985年到1989吗?

刘骁纯:大部分是1985年以后,也就是黄宾虹放在浙江省博物馆的那一大批画被整理出来,差不多就在1985年、1986年。这个时候,实际上一个是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开放了,一个是对传统重新认识、重新开放了。再加上李小山文章的推波助澜,中国画创作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方面向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借鉴来回归传统。实际上这都是老一辈走过的路。

美术报:就只不过在那个时间被提出了。

刘骁纯:1988年,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中国画研讨会中郎绍君提出“立交桥”的说法,他认为各种途径多元共存,甚至于在过桥的时候,都不交叉。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新文人画”思潮。“新文人画”是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重新认识传统、寻找传统新可能性的结果。

美术报:李小山当时只不过是把语言写得尖锐了一些,他里边涉及到人的名字,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事情,所以他会变成一个社会的公共话题,特别是变成我们美术评论里一个重要的话题,甚至是美术史里面一个重要的链接。反观当下,今天我们很多的理论家写文章是不是忌讳太多,束缚太多?你们平时在写文章的时候会不会顾及这样、那样的情面?现在我们要怎么样面对这样的现实?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我们当下的一些文化现象?

刘骁纯:你说的这个问题是批评的问题。现在正在热门讨论的一个批评问题就是“坐台批评”。本来我是不理这个事儿的,因为我这段时间养病,结果有个批评家就戳到我了,因为我答《广州日报》的一个记者的提问时就说了一句,我说关键还是在于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的定力。定力很重要。当然,“坐台批评”这个现象是有的,批评的软化这种现象也是有的。“坐台批评”实际上也是在批评,就是说不能光是用出场费的问题来解决批评这个问题。我在文章里是肯定这个的,但是我强调的是你怎么变制度,关键还是批评家的定力。你看20世纪初的批评,傅雷一下跳出来,为什么?他就是定力非常高。

美术报:今年上半年,美术界就“坐台批评”这一问题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您也在其中。您是20多年前“批评家公约”发起人之一,为什么要设立这个公约?

刘骁纯:是的,我们在1992年的时候发起搞了一个“批评家公约”,这公约是什么呢?就是20多个批评家联名,说我们以后写文章要收费。另外就是对批评家自己怎么恪守学术底线,也罗列了几条,就是一定要严格按照批评标准去做。我们那时候搞“批评家公约”,我认为是必须搞,不搞的话,批评家连基本办公条件都没有。在今天,批评已经市场化了。市场起来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炒一个艺术家,而是不同的人要炒不同的艺术家。怎么炒呢?找批评家写文章。找批评家写文章就给钱,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随着这个市场的逐渐规范,批评家收费方式也会逐渐规范。但是这是一个过程,很难一步到位。

美术报:那就需要靠制度来约束,对吧?

刘骁纯:约束不了。我自己现在也无能为力。朋友太多,学生、老师这些很多,所以我现在基本上的做法是拒绝。如果一定要接受的,就肯定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我接受的原因我要说清楚。我反思一下,要是像李小山那样指名道姓去批评别人,大概我还做不到。另外我想我大概也不是那种性格。但是指名道姓是最好的、最彻底的批评,是应该提倡的。

美术报:说到李小山,李小山是当代中国画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今年,他又提出了一个观点说“‘新水墨’热是一种集体起哄”,对于此观点,您怎么看?

刘骁纯:起哄就起哄吧。大概是七八年前,我搞了一个水墨画展,我在展览前言里我就说新水墨画,当时我叫现代水墨画,这种作品处在边缘状态,里外不讨好。但是我觉得正是两边没人理,才是最有希望的。

现在情况变了,有市场了,市场也开始关注他们了。一关注、一进入市场,就免不了起哄。这个起哄是市场操作的一种方案,所谓传媒学就是起哄。哈哈,你不起哄你怎么传达?所以这也无所谓。关键是这里头有没有沉得下来的人。如果有,或者说只要沉得下来的那些人不是在起哄,这就行了。哪怕有一个,这个时代就够了!

美术报:“85新潮”时期有很多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出现,他们那个时候很红,画得也很好,但是20、30年之后,他还是那个样子,我们会怀疑他是不是退步了? 请问批评家在评判的若干年之后,他们如何面对自己以前的观点?

刘骁纯:我感觉用不着特别担心。现在好多批评家、年轻的、好的策展人主要不是用指名道姓的方法,而是用发现人才的方法。艺术家以后的发展,谁都管不了,但是哪些艺术家成为理论家的关注点和策展的关注点,这很重要,因为关键的问题是批评家一定要在重要的节点上、以所关注的艺术家为例建立起自己的批评系统。所以我觉得,现在对中国真正的理论家、批评家来说,是特别需要建构个人系统、建立学说的时候。

美术报:您有在建构自己的批评系统吗?

刘骁纯:我现在身体已经不好了,但是我还想做这件事情。我已经搞了20年的批评学了,不是,是形态学,我想把这件事情做完。我的形态学的提纲已经发表过了,后来我大部分是研究写意这一段,我就想在这方面做点事。

美术报:就是说“水墨写意”会变成刘骁纯的一个标签?

刘骁纯:那倒不是。我研究的是形态学,形态学太大,在我的形态学提纲里分六七个形态,其中一个形态叫写意形态。我只有精力把大的提纲写出来以后,注重研究写意形态。中国现在正好是写意形态发展最热的时候,不是吗?

美术报:现在我们一些展览里面,写意确实非常缺失,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展览,而写意恰恰是我们中国画的精髓。

刘骁纯:你肯定又是说的全国美展。我是搞形态学,我就从这个形态学里头来研究写意。我们要建构一个个人的批评系统,就要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建立一个以后让正面的东西变得更强大,负面的东西就会少很多的体系。建构比批判更重要,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批判。

美术报:我们现在画家太多,而且想为中国画创新提供一种他们的样式的艺术家也很多。这么多的样式,这么多的版本,造成了我们今天中国画的创新之路。有很多艺术家甚至挑战了中国画创作的底线,媒材的底线,甚至是技术的底线。不知道您对这样的创新是什么看法和态度?

刘骁纯:中国画没有底线,它是逐渐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中国画这个概念是临时概念。为什么?是因为西画传入了,所以产生了中国画的概念。如果要是没有西画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中国画这个概念,中国画这个概念是应对西画入侵的一种方式。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的特点是什么?每一次争论这张作品是不是中国画,那都是在找中国画的特点,那么艺术家就要跳出这个方位,试试那么画行不行。当初黄永玉也遇到这个问题,他是开了个玩笑说,谁再说我是中国画我就告他。

中国画本身是个历史性概念。当然现在还有很多人热衷于讨论中国画它的特点、它的内质、它的底线、它的边界,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在这个中西冲撞的时候,它就要去找这个东西。但是从总的来说,这个底线是被一代一代的艺术家打破,一代一代把这个底线画得越来越宽。

(文章来源:美术报 文/吕明翠)

相关文章

  • 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的焦虑[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的焦虑[图文]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艺术先后遭遇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的焦虑”、90年代的“身份的焦虑”、2000年以来的“语言的焦虑”。我们深切地意识到,艺术语言并不只是一种表述方式,它表现的是一种更为内在的文化经验,凸显的是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逻辑。今天,愈来愈多的国际展览交流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中国的当代艺术没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修辞方式、表述话语,不管时代精神多么丰满,如果最终缺乏具...

    63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西方视野中的晚明绘画[图文]
    西方视野中的晚明绘画[图文]

    陈洪绶《乔松仙寿图》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79年出版的《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一书,提出了三个最基本却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晚明绘画与西 方绘画的关系;2。晚明画坛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关系;3。晚明画坛中,“师古”与创新、自然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作者 以一位中国语境中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张宏为例,以图像比对的方法阐释了张宏绘画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受到西方版画的影响,...

    114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大美术家”张仃的百年启示[图文]
    “大美术家”张仃的百年启示[图文]

    劲秋(国画) 68×68厘米 1995年 张仃 中国美术馆藏“他为新中国的形象塑造留下了大量教科书级的作品,为中国美术留下了一份至为珍贵的教育资产。他在教学中把民间艺术引进高校课堂,重视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开发艺术的应用价值,建立起审美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植根民族土壤、充满勃勃生机和锐气的大美术学派和精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曾如此介绍这位艺术老人的成就——张仃,被认...

    126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雷诺:做着好好的工业 为什么要去赞助艺术[图文]
    雷诺:做着好好的工业 为什么要去赞助艺术[图文]

    法国雷诺集团创办已有117年,他赞助艺术的历史也接近半个世纪。1967年,当代艺术对于众多工业巨头们都还是未知的领域,雷诺当时的总裁皮耶·居弗(Pierre Dreyfus)在总执行长克洛德?何纳(Claude Renard)的协助下,就已经开始走上了艺术赞助跨界之旅。涉足艺术的想法来源于克洛德?何纳对当时艺术圈的了解,这非常难得,当时法国的当代艺术领域,还是一个隐秘的圈子,除了专业人士,很少...

    5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在茅盾手稿中静品作家的思量[图文]
    在茅盾手稿中静品作家的思量[图文]

    2021年正逢文学大师茅盾逝世40周年,一份珍贵的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现身引起了各方专家的注意。《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是茅盾写于1958年的评论文章,载于当年的《人民文学》第6期,文章的手稿共30页,全部用毛笔写成,纸质微微泛黄,手稿的书写呈现出典型的文人书法特征,笔迹中体现出温文尔雅的仪态和清雅不俗的风骨。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从茅盾手稿谈作家手稿...

    76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再度回到新的起点,像一个孩童的世界[图文]
    艺术再度回到新的起点,像一个孩童的世界[图文]

    19世纪末,41岁的海关报税员亨利·卢梭在工作之余,醉心于一直以来钟爱的绘画创作。这是他真正的业余爱好。在他的人生成长旅途中,无论少年时期的家庭变故,年轻时候学习法律,参加军队担任军乐队队员,做法律事务所的职员,担任通行税的税务员……他始终没有放弃的,就是对于绘画的那份热爱之情。通过绘画,卢梭把自己内心世界里那份孩童般强烈的幻想予以强烈自由的表达。他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快乐。但直到40岁,卢梭...

    55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工业4.0时代的版画前景[图文]
    工业4.0时代的版画前景[图文]

    《小燕子》的儿歌曾这样自豪地唱道:“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到这里……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如今,烟囱遍地、热浪滚滚的早期工业现象已然远逝,封闭空间内机器人代替了人工参与作业,自动化生产线旁孤独的工人形影相吊……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人类进入了工业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工业4.0”时代。2018年9月7日至10月7日,由...

    161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作品是思想的回应[图文]
    作品是思想的回应[图文]

    陈霈 倒奶的厨娘 80×60cm 水彩·粉画作者:周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全国青年美展长期以来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青年美展都能催生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很可能是引领中国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艺术家。从本届展览评选出的近400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青年艺术家们在时代大潮中的思想历练与锐意进取。这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评述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水彩·粉...

    103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宋代颜辉《寒山拾得图》赏析[图文]
    宋代颜辉《寒山拾得图》赏析[图文]

    寒山拾得图(传)颜辉作绢本水墨淡设色,各纵127.8厘米,横41.7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颜辉(生卒年不详),字秋月,江西吉安人,一作江山(今属浙江)人,元初人物画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曾在辅顺宫画壁画。工佛道、鬼神,造型诡谲,风格特异,评之者谓:“笔法奇绝,有八面生意。”从其传世的《刘海蟾图》《蛤蟆仙图》《铁拐李像》,以及传为他所作的《寒山拾得图...

    122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笔墨性情•大家风范——苑文光作品欣赏
    笔墨性情•大家风范——苑文光作品欣赏

    【艺术简历】苑文光,男,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 原籍山东掖县。当代著名书法家。1969年以前在天津求学,1969年下乡内蒙古土右旗插队,1971年选调包头五七师范,大专学历。1974年调入包头市第九中学,中教高级教师,主教历史科,兼任书法教师。自学成才,各体书法均有涉猎,主攻草书,在历次大赛中屡获金奖现为中国书法史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促进会顾问、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东方翰林书画院...

    756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艺术家是否有责任挑战展示他们作品的机构[图文]
    艺术家是否有责任挑战展示他们作品的机构[图文]

    图片来源:Getty对任何艺术家来说,受邀参加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展览应该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但对美籍伊拉克人迈克尔·拉科维茨(Michael Rakowitz)来说,他受邀参加的今年的惠特尼双年展很快就变成了一个道德战场。去年11月,惠特尼博物馆副主席沃伦·坎德斯(Warren B Kanders)被曝在2012年斥资1.24亿美元收购了国防制造公司Safariland。据说,该公司的催泪瓦斯被...

    11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版画收藏:艺术品市场的一匹黑马[图文]
    版画收藏:艺术品市场的一匹黑马[图文]

    版画作品相对于国画、油画来说,版画属于冷门收藏,正处于价值洼地,未来升值空间巨大欧志葵 温婧近日,一批版画在南方文交所首次试水,受到市场追捧。无独有偶,今年邦瀚斯香港拍卖行的秋拍首次推出“版画、摄影及纸本作品”类别,带来101件来自多名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的版画、摄影和纸本作品。业内人士指出,版画市场价位近年来不断走高,但相对于国画、油画来说,版画仍属于冷门收藏,当前我国版画处于价值洼地,未...

    69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邮票收藏市场火热 摇一摇个性邮票受追捧[图文]
    邮票收藏市场火热 摇一摇个性邮票受追捧[图文]

    来源:中国地产网自1840年世界上首枚邮票在英国诞生以来,到现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发行近百万种。其中1980版的猴票翻了15万倍的价格,大版票市场估值高达上百万元。在众多的收藏品中,邮票以其精巧的外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升值空间成为大众收藏视线中的焦点,受到了许多收藏者的青睐。收藏邮票,不仅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日前由摇一摇工作室设计,北...

    51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中国最早的人体摄影集[图文]
    中国最早的人体摄影集[图文]

    中国最早的人体摄影集《百美影》摄影师汉茨拍摄的人体照片都来自澳门的一家妓院的女子。他结合西方的画意风格,运用中国的元素打造东方的女性特点,注重突出女人体特有的线条和柔软,从而勾划出东方女性的纤细和娇柔之美。摄影师汉茨拍摄的人体照片都来自澳门的一家妓院的女子。他结合西方的画意风格,运用中国的元素打造东方的女性特点,注重突出女人体特有的线条和柔软,从而勾划出东方女性的纤细和娇柔之美。澳门烟花女子...

    136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上海艺术生态:一年内连破纪录背后的市场信心[图文]
    上海艺术生态:一年内连破纪录背后的市场信心[图文]

    观众参观2017上海艺博会 晨报记者 何雯亚今年冬天,“90后”上海小伙孔祥希仍猫在景德镇,创作他的狗年陶瓷新作。他连续参加了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拿出自己创新的陶艺作品,来跟藏家交流,每一次都满载而归。他还随上海艺博会走出去,参加了韩国釜山艺博会,作品展出第一天就被一位韩国大学教授收藏了。年轻的孔祥希能在强手如林的青年艺术家阵营里迅速脱颖而出,同上海艺博会这个重要平台的推广密不可分。他由衷地说...

    180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