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季拍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一些早就习惯于在拍卖季发点“小财”的人也开始了一年中最后的忙碌时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经营艺术品拍卖的拍卖公司数量已经有数百家,而其中真正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并成功创建属于自我品牌的拍卖公司十不存一。如果按照如此比例来推算,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真正值得信赖的也就在百家左右,如果评判标准再严苛一点,或许数量还会有所减少。
那么,在如此之多拍卖公司并存的局面下,如何从“老虎口中夺食”也就势必成为很多拍卖公司应对拍卖征集甚至是拍卖盈利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或许,对于那些有着足够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度的拍卖公司而言,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拍卖公司的数量很多,但市场就那么大一点,在被一些拍卖巨头瓜分一番之后,剩下的汤汤水水还能否养活如此之多的拍卖公司?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正当手段显然不能满足众人的需求,那么,一些非正常的竞争手段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萌生,并逐渐壮大。
冒用、盗用甚至是用近似品牌的手段来进行违法操作就成为了很多“聪明人”的首选。在拍卖历史中,这样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而其中所用到的手段在今天看来仍旧是那么的简单可笑,但就是那些被人摒弃的粗俗的造假手法,却依旧有很多人选择了相信。
原因何在?其实道理很简单,无非是一种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时所抱有的侥幸心理。比如一件挂在家里的画,在不经意间被某家拍卖公司的专家看到后,被鉴定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身价一下子从原本的一文不值摇身一变成了价值百万的珍贵文物。在这个时候,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骗局,因为这件被“吹上天”的画就是10块钱一张的印刷品,跟什么国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理智是如此,而在理智之外的对于不义之财的侥幸心理却会告诉你,“相信吧,这就是一件国宝,卖了就能换一套房子呢”。
当侥幸战胜理性,结果就会变成一个悲剧。很多具备欺诈嫌疑的拍卖公司正是借着这种简单的套路,骗取了很多对于艺术品一无所知,却又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且就砸在自己脑门”上的受害者的财富。个中操作方式或许有所不同,但终极目的都是将馅饼变成砖头后,再砸回去。
曾经有知名拍卖公司的大佬这样解释过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说“艺术品拍卖就是一个小圈子里的游戏,参与的人或许每年都有所增加,但真正核心的圈子就那么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人在玩”。
用“圈子”来形容目前的艺术品拍卖行业是非常恰当的。艺术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与市场所熟知的股票和房地产投资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且存在着极大的市场水分。如果投资者按照以往的方式贸然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所凭借还只是一点浅薄的艺术常识,那么,目前的这个市场“圈子”并不适合你。
总之,拍卖就像女人“扫货”一样,既要有自己的衣着品位,还要知道哪家店里卖的是真的外贸原单,哪家店里卖的是温州服装城里的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