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严培明: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大画布[图文]

时间 : 03-05 投稿人 : 编编 点击 :

严培明: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大画布 | 美术观点

严培明画作:《妈妈的牌·跪着的我》(布面油画,2014)

虚拟死亡

在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的新展《这样死,这样活》,有一个看来触目的标题,画家严培明说,其实他也没有什么具体指涉,“就是一个情绪的展览,个人想表达一些东西”。

探讨死亡在中国是禁忌,于西方是日常,旅法30多年的上海人严培明就将绘画建立在这样一种冲撞不息的语境里。

“死亡对我来讲是一个永远纠缠的主题。生活在法国、欧洲,对死亡的思考会更自由。在日内瓦,我曾看到墓地就在公园里,孩子就在里面游戏,这样的景象让人对生死有很多种想法。就我而言,‘好想活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压倒对死亡的恐惧。人到了50多岁,一半时间都已经跑掉了,想做的事情还有那么多。我常觉得,一条命不够。”

在现实的死亡不知何时到来之前,严培明已经不止一次以自画像的方式,在画布上虚拟自己的“死亡”。在《我的死亡》里,他用白布覆盖身体,露出垂死瞪视的脸。另一幅自画像中,他站上椅子,把绳索套上脖颈。甚而,他把自己直接幻化为死亡的终点:一把骷髅。不断地死,同时也可意味着反复地生,这是他对待世界的方式:置于死地而后生。

2009年2月,严培明成为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在世艺术家。他为这个标志性的事件所选择的主题仍和死亡关联:“蒙娜丽莎的葬礼。”就在镇馆之作《蒙娜丽莎》的隔壁展厅,他搭建了一个画布上的生死场:灰色的“蒙娜丽莎”被置身于骷髅之间,两侧墙面,画家用自己虚拟的垂死场景直面他已逝父亲的画像。这五幅画作现在被永久收藏在卢浮宫的阿布扎比分馆里。

相比之下,在北京这个簇新的四合院里,《这样死,这样活》的意象显而驳杂。严培明自己对展览的描述是一个个“章节”下的故事:盆景世界、自画像、磅秤、母亲……每一个“章节”漂浮只言片语。这几十件画作里,严培明自我设置的“中心”在自画像部分,那是三幅不同方向的画家的跪像。最后的“结束”在他匍匐于母亲画像前的《妈妈的牌·跪着的我》,这或许是他所说的个人情绪化的表达,观众理解或不理解其实无所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磅秤系列:惯有的黑白世界突然有了一两抹色彩,红磅秤上的黑色盆景,笔触恣意到行将崩裂。他说,这次回到上海后,经常在街边看到这种童年曾经熟悉的磅秤,就想要把它画下来。但是,上面放一样什么东西才能平衡它的重?最后他放了中国的盆景,也放了西方的大卫、阿里亚斯石膏像。这次他反复画到静置、逼仄的盆景,似乎也没有更深层的取舍,只是和这个四合院的场域有关系,他说:“我很想把一个小世界变成大风景。”

严培明的另一个绘画主题“儿童”这次并没有出现。在他的画布之上,儿童并非指向单纯和快乐,相反,他们承载着这个世界的漠视和不平。

1999年,严培明受邀在巴黎先贤祠举办个展:《混血儿们的祭坛颂歌》。63幅黑白单色的儿童巨幅肖像,被悬吊在这个埋葬着雨果、大仲马等法兰西伟人的地方,那些孩子来自索维托、留尼旺,那些远离所谓文明世界的“下只角”。

2009年,他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童年的风景》,仍是以34件巨幅儿童肖像来面对观众,贫穷、饥饿、不平等、战争,这些沉重的主题被他鼓荡在一面面倒置并绘画了巨大表情的灰色旗帜之上。

2010年,在上海世博园法国馆,他以同样的尺寸和同样的黑白色调,悬挂了42幅画在21面钢板之上的《上海的孩子》,他们都来自最底层的民工家庭,从农村置身陌生的城市,以惊惧、疑惑或哭泣对望这个世界。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严培明说。被笔触和画布具象的悲观,有一份沉甸甸的视觉压迫,让他的作品不至于轻。

逆流者

严培明1960年出生在上海。和同龄的艺术家相比,他可以讲述出一段更跌宕的人生经历:一个在上海人口中的“下只角”长大的孩子,从小口吃,总是和世界沉默相对,唯一的交流就是画画。在屠宰场工作的父亲,在里弄加工厂上班的母亲,他们能够带给这个孩子的安慰是腾出家里唯一的饭桌,让他开心画画。

1980年,他没有考上梦寐以求的艺术院校,从上海投亲到了法国。到巴黎第二天,他开始打工,先是皮具加工厂,然后是餐厅,然后是边上学边打工——严培明考进第戎国立美术学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留法艺术学生。第戎是勃艮第大区的首府,一座有着老贵族派头的城市,艺术收藏和教育都有传统。第戎国立美术学院有艺术和设计两个大系,严培明读的是艺术。一年级的时候,绘画、雕塑、装置,什么都学一点。到二年级,法国同学里几乎没有人像他一样选择绘画为方向,老师也并不干涉他的选择,一再追问的只是“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而不是“你为什么要画画”。

“那时候在法国谈论绘画已经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行为艺术流行,之外就是装置。但我只对绘画感兴趣,我只想成为一个画家,我想得很清楚:我喜欢画画,我不要跟着环境走。我就这么逆着潮流一直走到今天。”

80年代中期,学院办展览,别的同学都做装置、做行为,只有他一个人拿出来的是绘画,反而被凸显出来。严培明回忆,他画黑白静物,大笔触,用最简单的方法和别人区分开。“有一天我看着自己的画,恍然大悟: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的生存方式。我几乎没有走弯路就找到了它。”

但寻找并非没有过程。1983年,他曾经去阿姆斯特丹看凡·高的画,“奔腾”,这是凡·高的笔触所给予他的最大启发。他自述曾买来海报,仔细量过那些画的尺寸和每一笔触的比例,他决定要绘制更大的尺寸,但用更大的画笔,让画幅与笔触达到和凡·高同等的比例。回到第戎后,他将从超市买来的画笔捆绑在一起,成为一把巨大的画刷,举着它走上了自己的路。后来这个例子被反复谈论,人们看到在他粗放的笔触之下有过怎样精心的打量和计算,就像和他谈话时,你能感受到直率无忌之下的冷静考量。

1986年他从第戎美术学院毕业。他还是留在那家台湾人开的餐厅里打工,白天画画、看博物馆,晚上18点准时赶到餐厅端盘子养活自己。他说:我一点都不急于离开,我要的只是有时间画画。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我非常能够忍耐。1987年,他用自己的那种方式画了毛泽东像,黑白、红白、巨幅,他得到了关注。1988年,他参加了在巴黎市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一个群展《画室88》。1991年,便是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的联展《运动2》,那次参展的还有黄永砯、陈箴等后来也成名于当代艺术界的旅法中国艺术家。在这一年,严培明终于离开了那家中餐馆。

独来独往

第一次见到严培明,是在巴黎大收藏家、飞机制造商达索的家里。他举根雪茄坐在沙发上,法语流利,谈笑风生,背后是他为达索画的一张黑白肖像。

第二次还是在巴黎,他的画家朋友茹小凡家,十几人挤在一张桌边,他爽声谈笑,时有结巴,但不以为意。

对于不同的环境和朋友,他穿越自如。对于从来都吸引艺术家的巴黎,他却若即若离。“1991年那次展览之后,杨诘苍、侯瀚如都劝过我到巴黎去,但我更喜欢第戎。在第戎这个城市,一切都有它遵循的尺度,我在那个环境当中,永远是在做艺术而不是其他,我的脑子可以很清醒。”

在法国,他并不认为存在一个中国艺术家的群体。“或者可以这样说:有朋友群,没有创作群。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法国的艺术学生,像陈箴、王度,他们是1986年或1990年以后去的,我直到1991年参加蓬皮杜的展览才和大家认识。我和其他旅法艺术家区别也很大:他们都在大学毕业后离开中国,只有我是高中毕业就到了法国,几乎没有受到国内的学院训练,等于一张白纸。”

不过2002年,他还是在巴黎大区靠近中国城的地方买下一个工作室,3000平方米,当时在很多朋友眼里是一个大而不当的面积,去过的人都讶异于它的庞然,但几年后就像严培明所说的,一切都显得适度了。他到巴黎不必再住里昂车站附近的旅馆,有了画画和会朋友的据点,来访者时有法国政要,包括总统和总理。但他还是更多地待在第戎,在他曾经求学的学院里任教,每天多半时间待在工作室,独来独往。“我求生存,不求发展。”他底气很足地宣称。

他不去寻找前卫,在自己的体系里延伸。他也乐意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各种方向,但这种了解不会关照到他的创作。“我是独立的。”他强调。

他谈论蔡国强在巴黎塞纳河上的新作《一夜情》的庞大调度:“我没有这种能量,好像也不需要这种能量,我只在工作室里做最单纯直接的事情,一个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北京尤伦斯的那次展览,时任馆长、法国策展人杰罗姆·桑斯给他的难题是空间。如何用绘画去填满一个那么大的空间?他想到把画变成旗帜,用鼓风机打开,飘置在展厅中间。“但我用染料画在布上,它们依然是绘画。我没有改变初衷。”

在纽约的展览,他尝试了黑白水彩。在卡塔尔那次,有一个厅也全部展示水彩。在他第戎的工作室,他辟出一个纸上作品的创作空间。他证明自己没有禁忌,什么材料都可以作为绘画的语言。“过去水彩都是用来画草稿的,突然之间我把它作为作品来做最直接的表达。”但他说自己不会尝试水墨,因为他认为水墨永远摆脱不了笔墨的负担。

他有一段住庙的童年,常被人说起,但严培明跟我说,其实没有那么传奇。“我妈妈认识一个还俗的和尚,他把我们家人接到那个废弃的旧庵里,并不偏远,就在上海市区。也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穷,没有地方住。庵里其实很热闹,住了很多人家,就是一个贫民窟,没有给我更多的东西。”在交谈中,他总是轻松地还原到事情本身,就像他画画,简单黑白,但意味深长。

相关文章

  • 文物艺术品的展览变革[图文]
    文物艺术品的展览变革[图文]

    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6年,见证了国家博物馆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观众数量成倍增长,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水平,以及观众对于博物馆的诉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提高后,人们的文化诉求随之提高,省区市级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正在逐渐完善当中,甚至很多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超乎人们想象。比如今年9月1日开馆的贵州美术馆,它是西南少数民族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省级美术馆建设中的一个特别案例,...

    21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大英博物馆:我们这样保存与修复[图文]
    大英博物馆:我们这样保存与修复[图文]

    大英博物馆中的《女史箴图》修复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两位来自大英博物馆的修复员介绍了他们“如何照管此画”。高分辨率的数码副本复制品可供人长时间欣赏2014年,《女史箴图》在一个特意做的展柜中,以最好的面貌重新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女史箴图》于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在此之前,该画被一些鉴赏家私人收藏,而自此以后,它进入公共领域,名声与日俱增。我主要介绍《女史箴图...

    150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笔墨诠释情感 作品讴歌时代—大写意画家贾双武[图文]
    笔墨诠释情感 作品讴歌时代—大写意画家贾双武[图文]

    笔者与贾双武老师相识于一次国画作品的展览上,可以说在那次展览上我是先认识贾老师的作品然后再认识的本人。那次展览贾老师展出的是一张大写意马。虽然作品用色单一,就是纯墨色,而且还是焦墨,但是墨焦而不燥,团块的组合、运动潇洒而狂放,视觉冲击力极强,使观者自然的就感觉到这匹黑马带着风扑面而来,速度之快让你还看不清马蹄、马头就疾驰而过,同时也感知到了作者情感的一种宣泄和迸发。使观者真正体会到了速度与激情。贾...

    172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李德哲:《共产党宣言》长卷创作是一次可以写进书法史书的学术实践[图文]
    李德哲:《共产党宣言》长卷创作是一次可以写进书法史书的学术实践[图文]

    学者、书画家,人民美术网创始人李德哲先生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当前的书画界空前活跃,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种规模的书画展纷至沓来,书画展之多、参加创作的书画家之众,更是前所没有的,可以说,已经达到难以数计的程度。但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书法展,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这就是不忘初心一一《共产党宣言》六百米长卷书法展。近现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学问家马克思...

    66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喜迎二十大 翰墨颂华章——特邀著名书画家王和尚(组图)
    喜迎二十大 翰墨颂华章——特邀著名书画家王和尚(组图)

    艺术简介王和尚,河北省饶阳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这些年来笔耕不辍,苦心钻研,以写意山水花鸟为主,笔墨苍劲、刚柔相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展中取得了多次入选贺奖的好成绩。1982年从事内画艺术创作,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首届衡水市工艺美术大师。201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内画美术师。2018年《蜀境通幽》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

    62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想要获得一张著名版画的可能性有多大?[图文]
    想要获得一张著名版画的可能性有多大?[图文]

    Kiki Smith.Pool of Tears 2,2000.Marlborough London.Contact for price.除了金字塔顶端占比1%的艺术爱好者之外,收藏一件顶级艺术家的杰作对普通人而言几乎全无可能。除了供给稀缺的因素外,热门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往往是天文数字,大多数藏家只能望尘莫及。尽管如此,仍有一种方法可以获得这些平日里不可能收藏到的艺术家作品。“有些人会问自己...

    154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欣赏抽象派犹如听交响乐[图文]
    欣赏抽象派犹如听交响乐[图文]

    展览现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展览中,有不少立体派抽象派作品,面对这些作品,不少观众很迷茫,点彩派还有个形,认不出形的作品怎么欣赏呢?有触动就好不必言传让-米歇尔·阿特朗的作品《无题》是一幅抽象画。欣赏这样的作品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与体悟:画家画的是只大鸟?还是变形的人物?这些不那么重要。观者只需用心去感受,真诚感受到了,有所触...

    106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抽象艺术的推广还有进步的空间[图文]
    抽象艺术的推广还有进步的空间[图文]

    康海涛 《无题》 76.5cm×55cm 2013 纸本丙烯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宇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虽然抽象艺术诞生至今已超过一百年,无论是艺术成就及还是市场价值,都得到了认可。但对于国内大众及部分藏家而言,抽象艺术仍意味着看不懂。在2013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助理研究员刘永仁曾带着《非形之形——台湾抽象艺术》展来到广东美术馆,他曾对记者表示,即便抽象艺术在台湾已经发展了五六十...

    171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名家书画备受追捧 瓷杂行情依然不振[图文]
    名家书画备受追捧 瓷杂行情依然不振[图文]

    清乾隆青花龙凤云蝠纹鸠耳方壶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2017年中国艺术品春季拍卖活动已逐渐降下帷幕,盘点今年春拍市场行情,可用“书画拍卖火热,瓷杂行情不振”十二字来高度概括。今年春拍中国书画行情格外红火,书画拍品总成交额继续上升,并接连诞生了十余件亿元拍品,大有追赶前些年艺术市场高潮之势头。但细细一分析,就会发现今年春拍除了书画行情热闹外,瓷器杂项等其它各种艺术品板块,却依然在低位盘整,市...

    10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帕尔哈提:唱歌和绘画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图文]
    帕尔哈提:唱歌和绘画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图文]

    帕尔哈提:唱歌和绘画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帕尔哈提一段时间没画画会感觉内疚心虚,一位他很尊敬的大学老师告诉他:你现在很好,很享受唱歌、生活,这也是画画。不在于画什么,好音乐、美好的生活也是画。如果不是德国音乐人德莱尔(Michael Dreyer)在乌鲁木齐的一家酒吧里惊喜发现帕尔哈提,也许今天,他的舞台没有那么大。“他的一首民族摇滚歌曲让我印象极其深...

    188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浅析中国青铜鼎收藏[图文]
    浅析中国青铜鼎收藏[图文]

    青铜鼎鉴定毕竟是一种眼学,是对比、淘汰、排列,当经验够用的时候,买进真东西的把握就会大一些。而当收藏的经验不够,遇到一件无法用你的经验和知识去解读的青铜鼎,你又认为机会不等人,一旦错过就没有了,那么你就不能不进行一次博弈了,这种博弈的结果往往就是打眼。很多人就是这样,可以不懂,但不能不买,买回去再翻书、找人看,发现买错了就扔床底下了。青铜鼎在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方鼎。到了中期泛起了扁足鼎等...

    88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大千画派:“门徒三千” 个个画功一流[图文]
    大千画派:“门徒三千” 个个画功一流[图文]

    叶浅予先生曾有诗曰:“大风门下士,画迹遍寰中。”这里的“大风”指的就是张大千和其二哥张善子两人共用的堂号--“大风堂”。当年张大千居住在上海法租界西门路169号的时候,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张大风的《诸葛武侯像》。张善子一向崇拜汉高祖刘邦,尤其喜欢那首《大风歌》,所以兄弟两人一致同意用“大风堂”作为画室之名。所以后来两人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男女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大风堂”具体有多少门人...

    107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李白《采莲曲》:你在采莲 看采莲的人在岸上看你[图文]
    李白《采莲曲》:你在采莲 看采莲的人在岸上看你[图文]

    爱莲不必有说法,不必自命清高,不必联想到君子。宋代以前,人们采莲只因荷花好看。朱自清先生漫步在荷塘边,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

    186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浅聊贵州博物馆中的文房珍宝[图文]
    浅聊贵州博物馆中的文房珍宝[图文]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器型繁多、种类复杂、用途广泛,在所有文房用具中,除了有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还有“书案三珍”即水盂、水注、水洗。在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杂项文物中,有端砚中的名品清透雕云龙夺珠端砚,亦有形态生动雄浑的六朝青釉陶兽水盂,还有文雅工整的雍正粉绿笔洗等等。(一)砚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

    162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近现代书画领风骚 当代绘画强势崛起[图文]
    近现代书画领风骚 当代绘画强势崛起[图文]

    陈丹青 1985年 进城 布面 油画2011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巅峰滑落至今,市场都在翘首期盼“复苏”。偶尔出现的天价标的,偶然闪现的经典艺术品,仿佛让人们以为,市场再一次勃兴为时不远。但并不精彩的总成交业绩,又将人们拉回现实,冷静对待尚未热起来的市场大环境。即便被赋予诸多投资属性,即便市场价格高低起伏,但经典艺术品永远都难以掩盖其光芒,低端艺术品总会露出马脚。所以艺术市场的真正复兴,必然...

    136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