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谷仓:西晋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小岚岚 点击 :

谷仓:西晋越窑青瓷的代表作 | 陶瓷知识

越窑青瓷·谷仓 顶部 上虞博物馆藏

与每个地方的博物馆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镇馆之宝一样,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博物馆自然也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让人惊喜的是,它并不是外来物抑或舶来品,而是与“世界青瓷发源地”相契合的代表西晋越窑青瓷生产最高水平的宝贝——谷仓。

因为太过珍贵,上虞博物馆馆藏的那只被1995年5月由耿宝昌、张浦生等组成的国家文物局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的西晋谷仓,至今还被珍藏在博物馆库房里。在陈列室展览的,只是其仿品。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有幸三睹其芳容。每每欣赏之时,我总是肃然起敬,情不自已。不啻因为其年代久远,更因为附着其上丰赡的历史文化讯息及其精美绝伦的工艺水准。

西晋谷仓

上述西晋谷仓,1984年3-9月经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曹娥严村原浙江省建筑卫生陶瓷厂基建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所获。这只西晋谷仓,通高43.5厘米,底径15.4厘米。据曾在上虞博物馆工作近10年的副研究员、专着《瓷之源——上虞越窑》的作者章金焕描述:西晋谷仓“器身为腰沿罐,口部覆盖,盖底方形,上塑一组建筑物。腰沿上堆塑为二层,中为筒状颈,周围塑拱手跪姿的胡人俑,展翅雀跃的飞鸟,以及门阙等建筑物;罐体为溜肩,弧腹,平底,肩腹部划弦纹,罐身上贴附蛙头、铺首、骑兽俑、舞蹈俑。纹饰内容丰富,制作精良,施青黄色釉。”须知道,盛行于三国西晋之时的谷仓,是最富有研究与艺术价值的越窑青瓷。它既是当时建筑风貌的缩影,又是人物服饰、器乐演奏、歌舞、百戏及珍禽瑞兽的写照,同时还是越人习俗及其丧葬思想的反映,可谓不可多得的历史遗珍。比如昂首尖喙、双翅舒展、宽尾的飞鸟,簇拥其上,与《吴越春秋》所载“百鸟佃于泽”瑞象相符,当是越人视鸟为神灵的印证。又比如,其楼阁类建筑四周环布形态不一的伎乐俑或珍禽异兽贴饰,又有飞鸟,呈现出一种炫富享乐、祈福禳灾的仪式场面,既有用以媚神、祭奠慰藉亡灵,又有为其子孙祈祷富贵福祉之寓意,应当是祈求保佑死者能在阴间享受荣华富贵、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丧葬明器。谷仓出土,其数量不少,但往往破损者多,且堆塑简单,此谷仓集拉坯、拍片、捏塑、范印、雕刻等多种技法于一体,以其器型规整、保存完好而鹤立鸡群、独领风骚。

谷仓:西晋越窑青瓷的代表作 | 陶瓷知识

越窑青瓷·谷仓 局部特写 上虞博物馆藏

谷仓的由来

谷仓,由五联罐演变而来,流行于三国西晋时期,俗称堆塑罐、魂瓶,也有学者称之为佛寺罐,日本则把这种器物称神亭壶,是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三国时的谷仓,下部为罐身,有的在罐身上压印网格纹,有的印贴各式人物俑、铺首、佛像、螃蟹、龟等,上部中管比五管瓶的中管明显扩大,另四管逐渐低矮,堆贴门楼、门阙、飞鸟、胡俑、狮子、龙等。西晋时的谷仓,五管大多已被亭阁所代替,堆塑更加繁复,至西晋中晚期,五管彻底消失,最上面往往是带脊的四坡屋顶。有的谷仓上还有碑,上面多铭有“会稽”、“会稽上虞”、“会稽出始宁”等文字,如绍兴南池乡官山岙村横棚岭西晋墓中出土的谷仓,碑额阴刻“会稽”,其下分三行竖刻“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乐众无极”。绍兴南池乡施家桥村出土的一件谷仓,碑上则用隶书刻有“会稽出始宁,用此灵,宜子孙,作吏高迁,乐无极”。始宁即今上虞上浦、章镇一带,县治在嵊州三界,三界一带无越窑窑址。从窑址调查情况看,上浦镇大善村的凤凰山窑址、梁湖镇华光村的晾网山窑址都曾发现谷仓的残件。凤凰山窑址在三国西晋时属始宁县,晾网山窑址则属上虞县。

上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息的乐土,又曾为越国的腹地。人文积淀深厚,兼具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和以曹娥江为主干的便利的水路交通网,从而使瓷文化必然地在这片土地上萌生、繁荣。想起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中国官窑学会会长叶宏明先生,1978年与其他考古工作者一起在上虞县陆续发现汉代古窑址20多处,根据“大多数出土的东汉瓷片,釉表面玻化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釉胎的中间层处有放射状和条束状晶体,釉面没有裂纹,烧成温度均在1250摄氏度以上,吸水率则在0.5%以下”这些因素,并通过大量的分析数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汉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时间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发源地是现在上虞县的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而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对其的发掘进一步证明了上虞乃世界青瓷的发源地。至此,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三国西晋之时上虞的一些古窑何以能够制作出其时颇为流行的气势雄达、工艺精美的谷仓了。

谷仓:西晋越窑青瓷的代表作 | 陶瓷知识

越窑青瓷·谷仓 上虞博物馆藏 高43.5cm 底径15.4cm

越窑的繁荣

如果说,三国西晋是上虞越窑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的话,那么,三国西晋上虞越窑窑场的数量从东汉时期的60多处猛增到三国西晋时的140余处,且制作工艺精进,盖有多重因素:一是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的政局,使人口增加,农业发展,这为上虞越窑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而依海傍湖的会稽一带,农业生产更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二是厚葬风的盛行,扩大了越窑青瓷的销路。汉代,民间厚葬风盛行,“送终之制,竟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到三国西晋,厚葬之风依然盛行。三是孙吴时期,会稽一带运河的开凿,对外交往的频繁,也为越窑青瓷外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绍兴市志》大事记“三国·吴”部分记载:大帝黄龙二年(230年),“吴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自章安出发,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地区)及亶洲。”又载:大帝赤乌八年,“吴开破岗渎,凿通从句容以南向东至云阴(今江苏丹阳)河道,会稽运河航路可直通吴大城(今苏州)、建邺(今南京)”。在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自郡城西郭至萧山的西兴运河。运河的开凿疏浚,对外交往的频繁,也为越窑青瓷的外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是佛教的流行,也促进了越窑青瓷的繁荣。汉代,佛教从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地区,使这一带的民俗发生了显着变化,表现在丧葬方面,则是将大量的佛教象征物埋入墓内。东汉时有覆钵式窣堵波模型和堆塑罐两种。到孙吴晚期,谷仓上的胡人和象征天地万物的各类动物装饰比以前更为繁密。佛教文化的盛行,使得这种佛教的象征物需求旺盛,这一方面促进了制瓷工艺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与佛教有关的越窑青瓷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越窑青瓷的繁荣。此外,东汉上虞制瓷业取得的卓越成就,三国西晋时地主经济的繁荣,这些因素也都促使当时上虞的瓷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上虞越窑由此步入了制瓷史上的繁荣期。

谷仓的制作工艺

谷仓是三国西晋青瓷产品的代表作,因为谷仓的制作难度大,它使用了模印、镂孔、捏塑、刻划、贴花等多种装饰工艺,把早期越窑的装饰工艺和烧制工艺推向了极致。谷仓造型高大而不变形,工艺繁杂而不失精致,故而谷仓便当仁不让成了西晋越窑青瓷的最高工艺成就的代表。据绍兴市上虞区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杜伟介绍,成型最为复杂的当数谷仓,除泥条盘筑,其他成型技法在谷仓中都能见到。谷仓制作的第一步是罐身拉坯。谷仓仓口位置其实很高,只是被亭台楼阁遮蔽罢了,仓沿易被误作仓口。早期的谷仓仓口周围堆塑较少,仓口也就一目了然。仓沿不是仓口,其技法与泡菜坛的外唇成型相同。具体制作有两法:一种是拉坯时用手指分离而成,另一种是先贴上泥条,再转动陶车,修坯而成。仓沿是分界线,仓沿之上堆塑亭台楼阁、人物等。仓身成型后稍加晾坯,便能增加其强度。第二步是对仓身进行装饰。因为装饰需在半干半湿时进行,而仓沿之上的堆塑则需仓身瓷土较硬具备一定承重力后才能进行。否则,仓身容易变形压塌。装饰完成后再晾坯,可进一步增强仓身承重力。第三步对仓沿以上部位堆塑。堆塑由下至上,由里及外。飞鸟、人物俑、楼阁等多用捏塑法,门、窗则镂空而成,屋脊、墙面采用刻划法,狮、佛像、龙及部分人物俑等复杂造型采用模印法。而仓口之上的方形平板,系拍片而成。平板上方的方形建筑也是如此。方形建筑成型有两法:一是先拍成四长条形泥片,再一一拼接。二是先拍成整条长方形泥片,再折成方形建筑……杜伟先生这既专业又通俗的介绍,自是还原了当时谷仓的制作场景和工艺原理。听着想着,想着听着,于是诗意奔涌而出——“出现在人们心扉的总会是旷远的丛林和阳光下一望无际的河水,往前走,林子越来越近,道路越来越隐蔽,周围一片绿色,凉凉的风里有艾草的香味……”不知不觉间,自己似乎正穿越时空而来到了西晋之时的曹娥江畔,加入到了制瓷者的队伍之中——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忙得不亦乐乎。

时至东晋南朝,上虞制瓷业面临着动荡的政局,连年的战乱与频发的天灾,终令厚葬之风也渐渐消退。于是乎,上虞制瓷业也无可奈何地陷入了低落期。谷仓,这一集“奇技之巧”的青瓷代表,似乎也在瞬间销声匿迹。然而,也正如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在《早期越窑——上虞历史文化的丰碑》的序言中所言:“早期越窑是上虞历史文化的丰碑,它曾经惠及天下,给斯人斯地带来无尽的荣光。在历史的天空下,流逝的只是时光岁月,抹不去的则是文明的胜迹,曹娥江畔满山遍野窑业废墟、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出土的大量早期越窑瓷器,无不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尘封的故事。”是啊,上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晋谷仓,不仅承载着时光岁月的瞬间,而且维系着文明胜迹的光环。它与众多早期越窑青瓷作品一起,真实地记录着“瓷器之国”的行进步履,显示着能工巧匠的超卓智慧,铭刻着早期越窑的丰功伟绩。

相关文章

  • 彩瓷:青花加彩[图文]
    彩瓷:青花加彩[图文]

    【彩瓷】青花加彩青花加彩是指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即全部图案主要以青花构成,只是部分使用釉上填彩。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青花加彩与斗彩的区别:青花加彩瓷器的纹饰与斗彩画法不同,它们没有用青花勾纹饰轮廓线,而用青花作...

    1541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红陶兽形壶暗合 原始人对血与火的崇拜[图文]
    红陶兽形壶暗合 原始人对血与火的崇拜[图文]

    红陶兽形壶山东博物馆馆藏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它是先民们盛放水或酒等液体的实用器皿。精巧的造型也是从满足这一功能出发:尾部设一筒形口,可注水;嘴巴张开,可出水;背部有抓手,便于提放;腹部鼓起,腿部粗壮,巧妙扩大了盛水容积;四足鼎立,可以放在火上加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陶兽形壶嘴部的张开角度、背部提手的设置等,已经超越了对动物具体形象的模仿,是一种出于实用...

    1075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早年的石湾窑模仿其他名窑陶瓷产品[图文]
    早年的石湾窑模仿其他名窑陶瓷产品[图文]

    花瓶石湾窑因位于广东佛山石湾镇而闻名,创于唐,兴于明清,当今依然发达。早年的石湾窑艺人在模仿其他名窑陶瓷产品的基础上,从生活和艺术中汲取养分,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石湾窑的制作工艺。石湾窑所制仿生瓷较为有名,其以写实主义为引领,具有简练概括、庄重华美的艺术特点。这件民国石湾窑蟹趣花插(见图),尺寸虽小,然胎体厚重,雅致玲珑。花插整体为一礁石造型,呈淡淡的黄褐色,上有绞丝状的纹理,使石头形象更为立体。...

    1122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女王藏品中两件精美的当代陶瓷艺术品是谁创作的?[图文]
    女王藏品中两件精美的当代陶瓷艺术品是谁创作的?[图文]

    环球资讯网讯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正式会见了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这是中国国家主席近十年来首次对英国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习主席与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双边关系、全球事务合作、科技医疗服务、创意产业、足球、商业等等。10月20日,在当天的欢迎仪式以及午宴之后,白金汉宫为习近平夫妇安排了私人游览。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丈夫菲利普亲王陪同下,习近平、彭丽媛夫妇参观了皇宫的中国藏品。在女王藏...

    377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中国陶瓷珍品:唐三彩[图文]
    中国陶瓷珍品:唐三彩[图文]

    唐三彩马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盛唐时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闰术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有立体陶塑,有各种形制的器具。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等唐三彩精品时,会...

    256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天球瓶向来是“宠儿”[图文]
    天球瓶向来是“宠儿”[图文]

    天球瓶是人见人爱的古代瓷器器型,有人爱其憨态可掬,有人爱其大器天成;在市场上,天球瓶向来便是宠儿,如去年香港苏富比以7401.32万元成交的清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成为近年成交价最高的天球瓶。“天球瓶的价格从未低过。”市场人士说,当普通器型的价格为100万元时,天球瓶起码值400万元;目前官窑天球瓶的行情更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官窑天球瓶只可远观,不存在随意在市场上捡漏的可能。天球瓶...

    1583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元磁州窑器:装饰文字数明显增多[图文]
    元磁州窑器:装饰文字数明显增多[图文]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纹枕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瓷窑之一,其窑址主要分布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北宋末到金代是磁州窑制瓷生产的繁荣期,产品以民间日用器为主,器物装饰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施加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利用绘、划、刻、剔、印、塑等多种技法来表现具有民间风俗、风情的装饰内容,有着质朴奔放的民间艺术风格。元代磁州窑瓷业生产仍很兴旺,其产品造型和装饰风格在承继...

    1373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精品绿釉瓷器欣赏[图文]
    精品绿釉瓷器欣赏[图文]

    绿釉瓷器绿釉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1914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鉴藏[图文]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鉴藏[图文]

    唐 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楼钢说古陶瓷之十一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小唇口、直颈、修长腹、平底;肩上有鋬与口相连,另面出短直流,流下采用剔刻花填白形式饰花卉纹;通体施黑釉,釉层近底,釉色略带酱色,为唐晚期物。镶嵌瓷和青釉白彩瓷是晚唐时期陕西黄堡窑特有的产品,其中镶嵌瓷就是人们通常称呼的黑釉剔刻花填白彩瓷。其加工方法是,先...

    1878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平定窑刻花瓷:山西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图文]
    平定窑刻花瓷:山西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图文]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陈慧)平定窑,又称西窑,是山西古代的窑场,在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柏井村。平定地处陕西和河北的交接,被誉为 山西的东大门,故平定窑的陶瓷技艺可受多方文化的滋润和影响。在中国陶瓷史上,平定窑以其以特殊的材质、复杂的烧制工艺、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因此 具有重要的地位。金代平定窑白地刻花盖罐近日,山西省平定窑刻花瓷传承人张文亮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的专访,向记者介绍了平定窑的历史脉络...

    861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有趣的四川唐宋异形碗碟[图文]
    有趣的四川唐宋异形碗碟[图文]

    图一:唐代成都青羊宫窑半葫芦形青瓷小水瓢唐、宋六百年,四川是全国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和发达的地区。其间,当四川以外地区发生外敌入侵或内部动乱之时,四川常常是中央朝廷和难民躲避战火的安生之地。这样的历史背景,意味着四川原有的陶瓷文化必然受到南北各地陶瓷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川内外陶瓷工艺技术的交流、融合,从而使唐、宋时期的四川陶瓷更加绚烂多彩,具体表现就是,集全国各地陶瓷风格于一身,无论是器型、釉色、品种...

    1958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教你认识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鉴定特征 [图文]
    教你认识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鉴定特征 [图文]

    在釉下的红彩釉,经火一次性高温烧成。釉里红彩瓷最早呈现在元代,景德镇初次烧制成功,但并不完美。因为烧制技能难于把握,元代釉里红多烧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适当低,尽管如此,可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把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能,呈现了很多的精品,如洪武釉里红双耳瓶。宣德时的釉里红,瓷器颜色更为艳丽。成化时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呈色淡雅鲜亮。万历时釉里红瓷以釉上汞红代之。万历官窑釉里红三鱼...

    957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北朝褐绿釉印花扁瓶体现东西融合[图文]
    北朝褐绿釉印花扁瓶体现东西融合[图文]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当时的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十分频繁,以至于当时的许多艺术中,既有汉族的传统元素,又有西域文化的影子。这件北朝时期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高12.2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4.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敞口,短颈,假圈足。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腹部两面...

    1243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仿木纹装饰的瓷器[图文]
    仿木纹装饰的瓷器[图文]

    图1-唐代绞胎盘仿木纹装饰的制作,早在唐朝即已出现。唐代出现的绞胎器,器腹大多为仿木纹装饰,如镇江博物馆藏唐代绞胎盘(图1)。该盘高4.2厘米,口径21.6厘米,底径18.1厘米,方唇,卷沿,浅腹,平底,底部微凹。全器施釉,口沿处施酱釉,底部无釉。此器纹饰形成法为半绞贴片技法,半绞贴片技法制成的绞胎器一般胎体为素胎,器物表面贴有事先制好的绞胎泥片。主要是用黄、褐两种不同色调的泥料,分别制成泥坯,并...

    1085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明代龙泉窑瓷器赏析[图文]
    明代龙泉窑瓷器赏析[图文]

    龙泉窑暗刻折枝花卉盘 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创始于五代,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至南宋而鼎盛南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建立的瓷窑,其中章生一在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叫哥窑,这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叫弟窑,也称为章龙泉窑、章窑。龍泉窯 青瓷劃花四季花卉碗龍泉窯 劃花一把蓮露胎雙魚洗 龙泉瓷器形复...

    468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