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琉璃釉凸雕龙纹立耳三足炉
元代虽然只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
与唐宋时期一样,元代制瓷也堪称百花争艳。除元代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等生产量巨大、影响广泛、传世品多见的著名窑场之外,在今河北、山西、陕西、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也都发现过不少元代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民间窑场,其中许多瓷窑的产品不仅在传世元瓷中常有所见,且窑口特点亦很突出,如山西地区的琉璃釉陶器、霍州窑的仿定白瓷、晋北瓷窑的黑釉剔花瓷、临汾窑的黑釉褐斑瓷,陕西耀州窑的元代褐黄釉青瓷,浙江金华铁店窑的仿钧乳浊釉瓷,江西吉州窑的白地褐花瓷,以及福建、广东地区窑场元代烧造的青白瓷、龙泉类型青瓷等。它们与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和磁州窑等一起,构成了元代陶瓷发展“承前启后,百花争艳”的历史面貌。
早至魏晋时期,人们曾将一种自海外传入的有色玻璃称为琉璃,又称料器或烧料,此后人们又把涂施铅釉的建筑材料如砖瓦等称为琉璃,历代琉璃制品主要为建筑构件和庙宇供器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
元琉璃釉至大元年铭雕花立耳三足炉
琉璃釉以铅硝做助熔剂,以含铜、铁、钴、锰的矿物做着色剂,釉色常见黄、绿、蓝、紫、黑、白等色,有通体一色的,也有多色施于一身的。制作方法均为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上釉,然后经低温烘烧成器。
多年来的瓷窑遗址考古工作中,曾在许多地区发现过烧造琉璃器的窑场,但古代琉璃器的烧造更多的还是因工设窑,即在需要使用大量琉璃的古建筑或城址附近建设专门窑场。元代琉璃器的制作以山西地区为代表,器型有香炉、楼阁、牌坊、宝灯、宝瓶、香亭、宝塔、大罐、器座、神龛等,一般比较高大,所用釉色以黄、绿、蓝、白为主,多用镂雕技法表现图案纹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琉璃釉至大元年铭雕花立耳三足炉,炉两耳侧面印有左为“汾阳琉璃待诏任瑭成造”,右为“岁次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年)四月初拾记”铭文,明确记录了此器的烧造时间、地点、工匠、官职等内容,是迄今所知传世元代琉璃器中唯一带纪年铭文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