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神器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谢华表示,手拉朱泥壶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10年前,手拉朱泥壶才卖一把才卖100多元,而近几年,即便在嘉德等拍卖行拍出几十万元一把的朱泥壶也算正常,手拉朱泥壶已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和藏家的赏识。作为唯一一位制作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谢华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再过两三年,潮州壶就会有个爆发期。”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曾树刚
免费授徒为了壮大人才队伍壮大行业
收藏周刊:为什么手拉朱泥壶会出现“技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这种陈规?而作为打破这种陈规的第一人,你为什么会公开免费收徒授艺?
谢华:关于“不外传”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当时的经营条件和经营理念限制。在改革开放前,或更早的年代,由于交通不方便,潮州壶的市场基本局限在潮州本地,各大制壶家族都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招牌。如果技艺外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会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会被削弱,从而危及自身的生存。
但现在已是全球化的时代,潮州壶的市场不但面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如果再像十几年前那样,还是以保守的方式传承,只有几十个人在做壶,明显就会因从业人员太少、产量太低而难以产生区域品牌效应。没有量变就很难带动质变,潮州壶可能就很难走出潮州市场,更别说省外了。所以,我们急需迅速扩大队伍。这是我打破陈规、公开授徒的初衷。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潮州手拉朱泥壶存在数百年,却没有大的发展呢?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我认为,除了传承上的问题,还有泥料和技艺。但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有好的人才,自然有人会去探寻好的材料,去钻研更高的技艺,去发掘更好的创意。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培养人才,就需要一个平台,可以给他们施展才华和天赋的机会。我从2012年开始免费招收学徒,就是要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人才队伍壮大,这个行业自然可以做成一个更大的地方产业,行业的壮大就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格局。
太极百岁壶
收藏周刊:目前宜兴的紫砂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手拉朱泥壶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还缺哪些条件?
谢华:其实产业链的形成跟市场的需求有关。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带动产业链更快形成。手拉朱泥壶现在刚开始发展和宣传,无论从日用品和艺术品的角度来讲,它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认可程度,并在行业发展壮大中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对于这一点,我很有信心。首先,我们有很好的泥料。在潮州发现的朱泥原矿,含铁量在10%左右。更难得的,这些原矿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添加任何东西。这样的泥材做出的朱泥壶,无论从质地、颜色、泡养、把玩、使用功能等都是绝佳的。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卖点。其次,我们技艺已有质的提升。潮州壶在这几年应该说是发生质的巨变。现在手拉朱泥壶结合了宜兴、钦州、建水等许多地方的制壶工艺的优点,无论从造型、技术还是泥料方面,其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材料和技艺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还是人才的问题。这就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
仁·寿
知道紫砂不知朱泥 因为多数人对紫砂了解不深
收藏周刊:紫砂的品种很多,包括朱泥、紫泥、段泥、绿泥、团泥5种,俗称“五色泥”。您曾说“朱泥壶在现存老壶中占的比例很高”,但为何知道紫砂的人多,知道朱泥的人却少呢?
谢华:可以说,紫砂是一个大概念,朱泥是一个小概念。知道紫砂而不知朱泥,应该是多数人对紫砂了解不深的缘故。其实,朱泥在紫砂品类中,是排在第一的。现在市场上人们对紫砂的了解很大部分是道听途说,对其最基本的常识不甚明了。按照古代来讲,古人们用的茶壶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用朱泥做的,即便是宜兴的紫砂壶,大部分也是用朱泥做的。宜兴为什么称其制作材料为五色土,就是因为是五种颜色的泥巴,这五种泥巴做出来的都叫紫砂。所以说,紫砂是一个大的概念,朱泥就是紫砂中的一部分。
收藏周刊:手拉朱泥壶器型根据潮州工夫茶的需要容量一般做得很小,但这对没有泡工夫茶习惯的地区则很不适应。您觉得,是要为了推广整个工夫茶的文化为主,还是为了适应外面市场的需要,而把容量适当做大?
谢华:工夫茶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方式和习俗。潮州工夫茶只是工夫茶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茶壶艺术却是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应当依据不同需求有更多的造型。许多地方喝工夫茶用大壶。为适应国内市场的品位和生活习惯,会制作200—300毫升的大壶销外地,这也是提升茶壶实用性和艺术性很好的尝试。宜兴紫砂壶已被人把玩多年,潮州手拉朱泥壶作为一股新兴的市场力量出现,再过两三年,它将也会迎来自己的爆发期。
手艺好的工人一个月能有七八千元收入
收藏周刊:10年前,潮州做壶的人不过几十人,现在的情况怎样?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群体发生变化?
谢华:现在有200人左右了。这个变化有两个原因:其一,随着潮州壶知名度的提升,喜爱潮州壶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迅速提升,吸引更多的人从业。其二,技艺的传承上有了变化。现在不再是保守落后的家族传承,而是以灵活开放的方式传承,有不少教授制壶技艺的培训班。比如韩山师范学院等几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朱泥壶专业班;而我这里从2012年开始开设了免费的培训班。现在有市场,有渠道,学做壶的人数快速增长,培训班里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两三年后便能很好掌握制壶技艺,成为行业的干将。
收藏周刊:目前政府对手拉朱泥壶的相关政策如何?
谢华:目前暂时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很明显,潮州手拉朱泥壶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很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品。不但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民生问题和就业问题,还能对从业者进行文化和艺术熏陶。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一些年轻人,手艺好的一般一个月已有七八千元收入。虽然跟泥巴打交道比较枯燥,也很辛苦,但有此年轻人已明白学习一门手艺是很光荣的。
收藏周刊: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将不再由工信部“官办”,而交由协会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您觉得这对行业是否有什么影响?
谢华:在我看来,如果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大师”这个称呼的可信度和含金量会比较高。但不管哪里评选的“大师”,最重要的就是得凭真功夫说话。
简介
谢华 潮州手拉壶世家“俊合号”第五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紫砂朱泥壶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坯茶壶项目传承人;广东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韩山师范大学陶瓷学院客座教授。
名词解释
潮州手拉朱泥壶
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便有大量陶器的制作。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