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至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共历549年,史家称为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时期。此时王室式微、群雄峰起,各诸侯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铁器也正出现于此时,并很快普及到各地,用铁制造兵器和工具。不久,铁也用在铊机上,以铁铊换下青铜铊,提高了碾玉的效率。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玉器发生变化,以小件为主,装饰细密化,多作隐起处理,艺术手法仍是象征主义。如玉人头饰(见图),高3.8厘米,宽2.5 厘米,最厚1.8厘米,出土于河南光山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头戴垂角帽,大圆眼珠,大鼻头,口张微笑,耳戴环,颈甚长。其比例准确,与人面接近。面相自然,笑容可掬,富有人情味,跟严肃的妇好像相比,与现实生活贴近了重要的一大步。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尤其在晚期,玉器在艺术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就是在玉器装饰上出现了现实主义的萌芽。由此可将中国古玉划分为工艺美术和造型艺术两大阶段,其起点是春秋战国,其分水岭是秦汉。
在河南尧山、三门峡、辉县、山东沂水、江苏六合、安徽寿县、湖北随州、河北平山等地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 770~前221)墓葬中均有出土。
春秋时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如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的玉人首蛇身、玉人头饰、玉龙等。代表春秋玉器典型风格的是隐起或阴线刻的细密装饰型玉器,如黄君孟墓出土的玉鸟兽纹璜、玉鸟纹环、玉虎形饰等。沂水春秋墓出土的 2件玉兽面,一件是粗阴线双勾,另一件是细线双勾的细密装饰;六合程桥镇春秋末期墓出土的玉具剑、青玉剑柄玉饰标首和鞘尾的玉□,均作减地隐起的羽状纹;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龙形玉饰,也饰以隐起的翼状涡纹。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玉器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战国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战国玉演进的过渡色彩,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见曾侯乙墓玉佩)等。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 (见辉县固围村魏王室玉器 )、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青玉带钩及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出土的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龙凤饰玉卮 (见金村东周玉器 )等等,这些都是战国中、晚期玉器的代表作,体现了战国玉器高难度的工艺水平。
战国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是:
①玉质优良。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中小贵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远之地的美石。
②琢玉技艺精湛。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
③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龙居战国玉器神瑞动物图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龙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的,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身细、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
④统一的时代风格为主。东周时各地新兴的都邑已成为新的琢玉中心。由于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频繁,所以各地的玉器区别不甚明显,统一的共同的时代风格是其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