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砣为什么称为权
《庄子·天运》有“亲权者,不能与人柄”一说,这个“权”指的就是权力,而且不能与人分享。《战国策·齐》说“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这个“权”也是指掌管楚国的权力。当然,古代亦称诡变谋略为“权”,淮南王作《淮南子·主术》,就说“任轻者易权”。至于变通之权变、姑且之权且、代理之权知,都与权有关。而与庄子同时期的孟子,则在《孟子·梁惠王》中说,“权,然后知轻重”,这个“权”,指的可就是度量衡中的秤量了。秤量必用秤砣,秤砣决定孰轻孰重;于是称秤砣为权,又于是,秤量引申出权量、权衡。
秤砣也称为秤锤。今日所知最早的秤砣是2000多年前的秦权和楚权了。
秦权是秦始皇帝的史无前例大变革的杰作之一,从此衡具统一规范,不再各行其是。但是,迄今为止,真正的秦权仅仅发现两枚,稀罕之至,但秦权生洐的权子权孙从此便生生不息,铜、铁、石、瓷权样样俱全。
秤砣的美好传说
世人皆以为权们其貌不扬,其文化载量不重,其附会之说不多,收藏意义不大,收藏者自然不及收藏瓷、玉、书画、“文房”者多。
很久很久以前,昌乐县境内,就在今天已经成为工业重镇的朱刘街附近,有口且深且大的池塘,当地人称之为秤砣湾。秤砣湾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几个秤砣而得名的。
大宋年间,朱刘街可是昌乐的一个大集市,秤砣湾则是个烟波浩淼的大水塘。塘边一条小路,南来北往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那几日天降瓢泼大雨,刚刚放晴,贩卖小菜的张二狗便推着一车菜从这里经过去赶集。不料久雨路滑,一个不留神,脚下一滑,连人带车一起栽进了水塘。远近闻讯赶来搜救的人打捞了几个时辰,张二狗连同他的小推车都无影无踪,唯独他称菜的那个秤砣像一片菜叶,竟漂浮在水面上。大家啧啧称奇,木头车都没有浮起来,比木头重的秤砣怎么会浮出水来?越想越稀奇,越想越害怕,没有人敢去碰它。两日后,推了车食杂果品去赶集的李三路过这里,不知怎么的,车身一歪,秤砣从车上滚下来掉进塘里,但它很快便晃晃悠悠浮出水来。李三赶紧放下小车去捞,不料一个踉跄栽进水里,却再也不见踪影,只有他那个秤砣在水面漂浮……人们议论纷纷,说水里一定住着个恶鬼,张二狗和李三是被它吃了,恶鬼嫌秤砣硌牙,是被它扔到水面上来的……
有个叫铁柱的年轻人却不信这一套,将那两个不沉的秤砣打捞上来,发现秤砣底下有个用铅补好的洞眼,里面塞满了葵花子。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张二狗和李三在秤上做了手脚,用他们的秤称东西,半斤会变成一斤!这是老天爷在惩罚没有道德的人,不是什鬼怪作祟!
从此,大家便称大水塘为秤砣湾,警示后来人,不要步张二狗和李三的后尘,要做光明正大的生意人……
秤砣虽小,原来可以评判丑恶美好,万万是小看不得的。
明代人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就有“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的一句警语,堂而皇之的给了小小秤砣一个扎扎实实的赞誉。赞颂这秤砣,虽然可以秤斤计两,再大的秤砣也还是区区小物件,却是能够压得住千百万斤重量的。用这句话,告诫这世上人等,绝对不可小瞧那些个像小小秤砣一样不起眼的小人物!
秤砣上的艺术
其实,在杆秤一统天下的时代,秤砣的面目也是千变万化的。秦权是秤砣们的列祖先宗,面目古拙朴实,像个扣着的碗或者缽子,我们称之为覆缽状权。覆缽状权今日已不多见,湘潭的张先生珍藏着一枚,从形制上看,比秦权优雅,应该是为纪念秦权的历史性功绩而制作的铜权。但为黄铜,闪白,当是宋元时期的古物。但遗憾的是,权上铭文不能认全,无法确定准确年代。
“重煕权”是辽兴宗(1032—1055)时期的秤砣,设计成两朵八瓣格桑花重叠的式样,亦可视为两节葫芦。远古神话中记载,葫芦是华夏子孙的救命恩人,有救人于苦难的法力。
“熙宁权”是宋神宗(1068—1085)时期使用的秤砣,呈南瓜状,钮成鼠状。宋神宗即熙宁皇帝赵顼,是个有胆有识的帝王,登基第二年就任用王安石大行变法,市易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裁兵法、将兵法、三舍法、贡举法等相继颁布。有意思的是,举国皆在忙新法的时候,秤砣也悄悄地在改变。
“熙宁权”秤砣钮穿铸成一匹鼠,动态生动,形神机警,在历代权中标新立异,将十二生肖之首搬上了秤砣。秤砣造型则不仅采用了八瓣格桑花的模式,权上还用上了楷书简化字——宁!
“泰和权”是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铸造的秤砣,它继承了“熙宁权”的出新之法,其钮穿竟然铸造成瑞兽,而砣身纹以八瓣覆莲,真还有几分别致。
元权的造型同样丰富多彩,尤其在至正年间,权们简直就是千变万化,花样百出。
“狼牙棒权”没有铭刻文字,但其造型独出心裁,酷似辽金武士使用的一种称作狼牙棒的兵器,是勇武和力量的象征。“狼牙棒权”极有可能是勇武之家使用的,是元权抑或辽金时期的秤砣。它带给人们许多的遐想,它像菠萝,又像杨梅果,更像狼牙棒,难道铸造它的地方在盛产菠萝的两广,在杨梅的故乡余姚?或者说,下令铸造它的人竟是草原上的一位将军,一名骑士?
“蹲兽权”是元权中的怪异权之一,那兽是狗?是虎?还是豹?既是草原民族的秤砣,恐怕说是狗可靠得多。
至正时期是元顺帝执政,登基时他年仅13岁。元顺帝登基前几起几落,忽而贵为皇子,忽而流亡大漠;忽而沦为囚徒,忽而成寺僧,13岁那年成为天子。当他终于登上皇位后,初受制于叔婶太皇太后,继受制于专权大臣,至元六年(1340)元顺帝20岁,在亲信大臣的帮助下,终于独立,改年号至正(执政28年而亡国)。但他虽“至正”而无法“至正”,为他正位立了功的大巨们居功自傲,全不把年轻皇帝当回事,他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于是松懈、怠慢,终于被别有用心者怂恿而昏淫无度,最后连国家都丢了。但他在位时的秤砣,却因其新颖别致并且造型丰富而成了收藏家的钟爱之物。
秤砣也说兴衰事
“至正六年——大明权”为至正六年(1346)铸造,呈八瓣格桑花形。“至正六年——大明权”铸造之日,正是元顺帝施展不开手脚而“躲进后宫成一统”的年月,秤砣也铸造成东倒西歪摇摇欲坠的样子,“八瓣格桑花”亦萎靡不振。此权大得吓人,重3000多克。
朱元章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以后,“至正六年——大明权”不知进了谁家的库房。主人显然对元顺帝治理国家的昏庸深恶痛切,同时也是为了表白忠于大明王朝的赤诚,在“至正六年权”上加刻了“大明”两个大字,“至正六年权”便成了“至正六年——大明权”。改朝换代的烽火硝烟,悄悄地浸弥上了秤砣。
“洪武三年权”为洪武三年(1370)铸造,呈丰碑式造型,完全摆脱了元权的旧模式。它酷似一座丰碑,碑面楷书粗犷简朴的四个大字——洪武三年。丰碑的无字宣言很简单:我朱元璋推翻了草原民族的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
大明之后,大清王朝的统治延续了200多年,宣统三年(1911)一声炮响,封建王朝轰然倒塌,中华民国创立了。
清王朝统治时期,各省管理盐务的官员称为盐法道,为正四品,掌管各省食盐的生产营运销售诸多事项,其署衙及后花园统称盐道衙门。晚清时期,湖南诗人黄遵宪和光绪三十年(1904)末班殿试榜眼朱汝珍,都曾担任过湖南盐法道。辛亥革命胜利后,盐道衙门更名为“长沙府盐业总署”,“长沙府盐业总署校正砝码”即此时铸造的。
“长沙府盐业总署校正砝码”属官权,一面刻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一面刻“长沙府盐业总署”几个大字,当年,盐业总署用它校正市场混乱的商家砝码。砝码者,亦为秤砣,也即权,“长沙府盐业总署校正砝码”真正代麦了新政府的权威。
从“盐法道”这块招牌到“盐业总署”的另一块招牌的更变,是一挥而就的些些小事,从大清到大汉的变革,却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长沙府盐业总署校正砝码”见证了这个从权到“权”的伟大变革,它是历史的幸运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