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故事:听说王先生和姜先生为一把紫砂壶发生一些争议。起因是王先生曾劝导姜先生买下一把紫砂壶。然姜先生经 过研究以及与部分藏友探讨后,认为这件器物并不值得收藏。于是王先生欣然接手了这件器物并视为珍宝。记者饶有兴味地与王先生进行了沟通,并看到了这件有争 议器物的照片。根据王先生提供的数据,这把壶口径11厘米、底径22.5厘米、高21.5厘米、腹周长83厘米,可谓是体型丰满而硕大。那么两位先生的分 歧究竟在什么地方以及这件器物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四系紫砂壶
分歧之一、这件器物是不是紫砂壶?
这件器物一定是老物件大家都没有争议,但是在它究竟是不是紫砂壶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姜先生以及一部分藏友认为:其一,这件器物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紫砂 壶,首要原因在胎土——此器物胎土质地较粗,更接近于日用陶,敲击的声音“仆仆”的,离我们共识的紫砂矿不能同日而语;其二便是这把壶的器形——过于硕 大、朴实无华、无印无款,既不能沏茶泡茶也缺少文人气,与紫砂壶的要素、功能及其审美相去甚远。
四系紫砂壶(口沿和缺系处砖灰色的胎质)
王先生则以为,在紫砂工艺发展的早期或者说萌芽期,就能利用精纯的紫砂矿是不可能的。早期的胎土中泥沙比例与后期截然不同——泥多砂少,因此其胎土较为 粗杂,甚至近似日用陶的缸胎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烧制温度不高,也会使得器物呈现出砖红色(见图),声音沉闷。但是经过仔细查看,会发现该器物 的胎质里面还是含有未能溶解的云母类物质,与纯粹的陶土有天壤之别。
四系紫砂壶(底部)
工艺制作更能说明问题。其外在形象与当今壶式并无二致:桶形体、矮颈平口、六方形曲流、肩上对称分布四系。该器物为手工制作,三段拼接——壶颈、折肩、 壶底的拼接痕迹明显。腹内切出三角形出水口,细察之后,居然能看到“推墙刮底”痕迹显著(见图),工艺上区别于一切陶或瓷的拉坯制作工艺,有着鲜明的早期 紫砂壶制作特色。底部可以清晰地看到炭火烧烤的痕迹(见图),或利用四系吊起、或垫底支烧,由此可以判断该器物是用来煮水煮茶的。王先生诙谐并充满自信地 说:你好好端详这把紫砂壶——它的外形就真真切切地告诉你它应有的定义;你再看它老气浑秋的模样,它有着历经数百年才能形成的润亮的皮壳;如果你拿它的包 浆与明清紫砂壶做一对照,那种光泽只有紫砂壶才具有!
分歧之二、这件器物属民俗用品,缺少文人审美王先生对以上提法不以为然。他认为:紫砂器自宋代向明清发展、由简单 往复杂渐变必然经历民俗民用到文人参与的过程,这是不争的事实。一般来说,早期紫砂壶到当今紫砂壶的演变一定会经历体大到娇小、简陋到繁复的过程。当早期 的壶由民俗民用而起步,进而由明清文人参与进来进行设计和创作,于是诗书画印开始在茶壶上附着,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性亦凸显出来。于是收藏者便把现代审美 意识固化起来,那些较早较粗制的紫砂壶就被贬之以缺少文人审美,这似乎有城市的白领儿女嫌弃乡下爹娘的味道。
当今紫砂壶收藏,如果按照 制作年代来划分,一般分为明清紫砂壶、民国至文革以前以及现当代(改革开放后)三大板块。相对于动辄数十万的明清壶,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紫砂 壶亦成为人们是投资和收藏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些茶壶一般由老艺人手工制作,品质优良,工艺规范,更重要的是价格尚未攀升。至近期,收藏者的眼光更关注到当 代一些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身上,这些年轻的工艺大师的精品紫砂壶不仅泥料上乘,而且注重器物本身的审美,所以备受青睐。
然而我 还是强调收藏或投资紫砂壶不仅要知晓紫砂壶的现代审美,更要了解紫砂壶的演变历史和文化背景。早期紫砂壶并不是无审美可谈的,就拿这把壶来说,从造型学上 来说,它平唇、短颈、折肩、丰满肩部向下逐渐收腹、平底内凹成圈足,腹部设六棱长流,肩部设两对穿系,内孔的三角形切口能看到速度和动感,折肩和底部的交 接痕迹恣肆和淋漓,推墙刮底的平行线刚劲有力…细节虽然粗制,但整个器形浑厚饱满。因注重实用的缘故,所以彻底废弃装饰,仅以柔和的线条和挺括的外轮廓给 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硬是要在它身上寻找装饰的话,也许口沿制成唇口、颈肩部一些弦纹、六棱的曲流等等都带有匠人的一丝丝追求。虽然轻描淡写,但这种刚劲 的美是霸道的!我无意于用不同风格和不同时代的器物做比拼,但收藏还是注重历史的,欣赏数百年前的器物显然需要我们具有穿越的审美目光。
早期紫砂壶与清紫砂壶
分歧之三、这把紫砂壶有无投资价值
显然是有收藏和投资价值的。第一,它身上传递了数百年前的许多信息,包括它呈现出来的外观所提示的时代信息、遍身的制作痕迹让后人明了紫砂制作的沿革, 它甚至在提示我们:这把紫砂壶的使用年代或许还是煮茶向冲泡茶过度的时期!第二,由于是民俗民用以及制作粗率,可以推想当年应有大量作品问世;但是正因为 是民间使用,所以历经历史沿革,损毁当在情理之中。虽然没有精确数据统计,但如果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这样的存世紫砂壶与当代茶壶相比,其数量应该是少之 又少。第三,收藏文化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既要关注当下,也不能偏废历史。这样历史久远的老壶想必是公私紫砂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品种,即便是个人收藏,不管 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当你积累到一定的量的紫砂器,一定会去追寻更加久远的品种,这也是系列收藏的必须。第四,当今收藏市场,伪仿明清名家的壶,甚至仿造当 代名家的壶比比皆是。况且紫砂鉴定相比瓷器鉴定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紫砂以传世为主,无确切纪年、无出土痕迹,数百年来外形和纹饰变化不大,收藏者 只能通过泥质、制作工艺、款识等去识别,很少有不上当的。但这样一把早期紫砂壶呈现在那里,并且公然宣布:“我是明代的产品,没有人怀疑我的出身”。你又 何苦不把它揽入怀中呢!
王先生最后调侃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家天然气灶台上的不锈钢水壶?它跟眼前这把紫砂壶有多大的区别吗?如果将紫砂壶系上安装上软提梁,说不定还能放在炉台上烧开水呢!他认为,与姜先生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紫砂壶定义的宽窄上,并没有太大的鸿沟。
记者后记: 相比前不久苏富比拍下的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艺术品而言,这种数千、数万就可易手的艺术品似乎非常的微不足道了,但却是艺术市场的常态。记者觉得此紫砂壶 之争很有意思在于,其实不光是紫砂壶,扩大角度来看类似事件比比皆是,高古瓷市场不如明清瓷,高古玉市场不如明清玉,我们究竟该以什么角度来审视古代艺术 品身上所传递下的历史信息?并非一时可解答之题,于是先提笔记下这一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