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赵无极一生的艺术创作轨迹,在不同的阶段,他都是全心投入摸索独特的途径,从未停留在某个阶段性的成就。他总是不断突破及超越自我,打破过往已建立的成就与框架,这令他在近7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得以将其艺术语汇层层互扣地推演:从1940年代开始创作时的现代主义风格绘画,至到达巴黎后的风格转变,再到1950年代简化外观、以线性及符号探索空间,直至1959年后开始舍去命题,仅以作品完成日期为题目,逐步将物像从画面中完全抽离的探索……随后几十年的抽象艺术发展中,无论是油彩画布,还是纸张墨彩,赵无极都将各种媒介运用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经历了从来源于东方、立足于西方,又回归于东方的心之历程。
通过一系列将于本季佳士得香港秋拍瞩目登场的赵无极恢弘巨作,我们邀您共同探索这位将东西美学交汇相融的艺术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所注入的那些“无极”的浪漫色彩,以及他所展示的那些“无极”的深远空间。
空间的表述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无题 (黄金城市)》
油彩 画布
89 x 116.5 cm.
1951年作
估价待询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里空间形式是最抽象的。对赵无极来说,他并不把自己的艺术表现局限于“形似”或是“模拟自然”,而是从自然变化,看出和表达一种空间、动势、生机、气韵。以形体的生命、色彩的开展与融合,去展现气象万千的新境界。赵无极曾说:“若说我的画和一般西方画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处理空间的观点了。”
1948年赵无极到了巴黎后,马上开始去观摩各个博物馆的古典及现代艺术的原作,研究线、点如何在错综复杂中构成一幅画。其中,大师们对空间的处理方式让他感到震惊。他写道:“伦勃朗创造了一个丰盈、复杂而有极为经济的空间……也很佩服马布埃处理空间的方式…….野兽派的空间完全是由颜色的处理中产生…….而立体派解析动作、分割平面,结构了空间。”而这些的感受也让他下定决心:“我要改变画法”。
变幻的色彩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岛》
油彩 画布
60 x 71 cm.
1956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0 – 16,000,000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1950年代初期,赵无极从他到巴黎后的两年中的石版画制作中得到启发,以多层油彩与中国水墨泼染的效果,在油画上呈现水墨融入宣纸后形成的层次感,呈现色彩变幻莫测的效果,以流畅、多层次变化的色彩来营造空间感。
到了1950年代中期,赵无极热衷于藉由强烈的色彩关系来表现动态与均衡,制造出动荡感与明亮感。他说:“一种色彩不应被单独使用,它不能被孤立,画笔一旦接触画布,整个画面都会改变。……画者要看到那些对比,敢于用纯色并开拓其范围。”尤其在甲骨文风格时期作品,文字符号周边被辅加深褐、褚红、浅绿、雪青、藤黄、淡桔色等等多色的小区域色块,彷佛青铜器器身上深年所累积的蓝绿及红色锈斑,楞廓显然,画面极富深邃空间感和视觉感染力。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无题》
油彩 画布
45.5 x 55 cm.
1957年作
估价:港元 8,000,000 – 10,000,000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1957年前后是赵无极艺术历程一个极关键的转折,当中有着迂回幽隐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波折,也有着对新阶段开始的激情和喜悦。他不再强调过去对风景、器物的叙述意趣,而转为探索抽象符号和色彩来表达空间的潜能:通过符号之间的巧妙安排,以独特的形象、组合,探索空间的运置;并以深沈而又激情的色彩来表达一种新鲜、轻盈、震颤的情感心境。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30.09.65》
油彩 画布
150 x 162 cm.
1965年作
估价:港元 65,000,000 – 85,000,000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05.06.63》
油彩 画布
130 x 90 cm.
1963年作
估价:港元 20,000,000 – 28,000,000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到了1960年代,赵无极又进一步释放自由,他说:“不必像以前那样,在空间中画物体、画符号,符号与色彩不必有界限,我也从不同色调的组合中,发觉空间深度的问题。”他偏向使用较少的色彩,而是通过对油彩的同色系的不同处理手段,以及千变万化的运笔,将色彩组合成丰富而充满生机盎然的空间结构,并以色彩的完美平衡来表现空间的层次,彷佛回到盘古太初,体会能量翻腾的风云气韵。这种动势是自然的力量,也是赵无极藉以抽象的形式,将宇宙自然、生命大气、时间嬗变,营建一个高度抽象和哲理化的空间。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05.04.63》
油彩 画布
46 x 50 cm.
1963年作
估价:港元 5,000,000 – 8,000,000
将于11月25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艺术(日间拍卖)”呈献
深远的意境
同样也是在1960 年代,赵无极全然跃入了抽象表达无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让笔刷、色彩及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新的的境界,用色上也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选用或是沈稳,或是激情的较少色调,在色彩运用上力求简约,着重于构图与笔意的探求。在他的笔下,单一色调的色彩也有千变万化,同一色调的色彩也能化现出或浓或淡、若轻若重的视觉层次,令人目不暇及。而且,每一笔色彩的加入,也会带动周遭颜色出现变化和动势,或调和而加强原来的色彩;或造成反差而改变原来的面貌。赵无极以高超的用色技法,展示了如何在单纯色系中,通过同色系油彩的不同处理手段,以及千变万化的运笔,将较少的色彩组合成富有激情的空间结构,以色彩的变化、混合来表现空间的深度,打造出无限深远的自然意境。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22.07.64》
油彩 画布
161.5 x 199.5cm.
1964年作
估价待询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1960年代起,当赵无极逐渐完全舍弃任何物体和符号的应用时,他更加着重在画面的组构间纳入虚实、疏密的对比关系,使得变化有致的空间布局张弛有度,形成起伏跌宕的节奏与韵律感。他灵活运用了宋元美学传统的形式表现气势、立体感、空间变化的美学原则,超脱于“形似”、“具象”、“模拟自然”的表现方式,以更为抽象的方式去展示自然的动势、生机、气韵。
心象的空间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09.01.70》
油彩 画布
54 x 73 cm.
1970年作
估价:港元 6,000,000 – 8,000,000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1972年重返中国的旅行让赵无极重新审视中国水墨画的力量。在这之后,他开始融入更多的水墨绘画方式来处理油彩、笔触及结构,以及对于虚实的空间处理。他舍弃其原本的锐利笔触的表现,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与空间轻柔巧妙地结为一体的柔和与圆滑笔触,而这样的表现彷佛是一场水墨与油彩的炼金术,而画面循环往复的流动更在空间刻画中注入了时间性的描述。
纵观赵无极一生的艺术生涯,每个阶段都将空间的处理作为重头之处,不受限于大自然的各种物象的限制,让心灵释放在画布上,产生无限的空间,而这无限的空间也是艺术家个人的“心象”,随着艺术家的心境而变化,无穷无尽。赵无极曾说:“在笔下,一个空间诞生了,随着我驰骋的思想成型、飞翔、轻盈地扩散-那是笔触的轻,颜色的轻,时间流逝的轻。”
无限的自由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10.05.76》
油彩 画布
116 x 89 cm.
1976年作
估价: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
将于11月24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1985年,赵无极在回到杭州美专教学时曾总结说:“绘画重要的是空间,法文是 l’espace,假如l’espace没有,你的画就松不了。就需要这样的感觉,画的画面就会出现不停歇的流动感。”而这种“松”,也是指中国画中的“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虚实关系。疏与密,虚与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是中国画结构造塑中最为重要的法则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虚实关系是相对而论,视角不同,实亦虚,虚亦实。赵无极曾说:“中国画里虚实造成的节奏,一个推一个的不断移动,使画面轻重有致,在这点上传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赵无极也曾在总结他对色彩的感情时说:“我的画成为情感的指标,因为我毫不隐讳的流露了我的感情和心境。我不需要去找其他的题材,也不必一定要用某些颜色。能适当表现我的激情的,并非是某一种色彩,而是色彩间的关系:它们如何混合、如何对立、如何相爱、如何相斥。我不再偏爱某些颜色,它们都一样好,它们的好处端看我如何去组合它。”他一生都是在无穷无尽自由的色彩组合里,找到每一幅作品最无懈可击的精准表达。
2002年12月,赵无极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早已进入古稀之年的他已到达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仅面对画布依然得心应手,满怀信心地挑战自我,比过往“更加大胆与自由”。他以微妙的色彩层次来探索色彩和光线,并以大胆的色彩运用来达到轻盈、抽象的和谐空间感,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自然意境。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
《无题》
水彩 纸本
58 x 78 cm.
1979年作
估价:港元 1,800,000 – 3,000,000
将于11月25日于佳士得香港“亚洲二十世纪艺术(日间拍卖)”呈献
赵无极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在西方抽象艺术发展中开创了其独特具有东方美学的艺术风格,更是他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洞见与创造性诠释于艺术创作之中,这条东西美学融合的探索之路,不但在世界艺术史发展中留下精彩的篇章,亦是艺术家回归内在本源,超越时空的圆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