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文森特·梵高《莫斯梅半身像》
上右:卢西安·弗洛伊德《自画像》
下:雷尼·马格利特《私人日记》
“家族珍藏:梵高到弗洛伊德的纸上作品” 专拍于3月1日在纽约率先亮相,为本季佳士得伦敦现代英国艺术晚间拍卖揭开序幕。该场拍卖作为佳士得3月伦敦二十世纪艺术春季拍卖的焦点之一,将汇聚多幅非凡纸上作品,包括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最精致的纸上作品之一《莫斯梅半身像》(La Mousmé)、雷尼·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描绘两名化成石像的戴圆顶礼帽的男子的《私人日记》(Journal intime),以及最近获皇家艺术学院纳入刚刚结束的大型展览“卢西安·弗洛伊德:自画像”(Lucian Freud:Self Portraits)的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代表作《自画像》(Self-portrait)。这三件焦点拍品将于2月1及2日在佳士得香港艺廊进行公开展览
作为佳士得二十世纪艺术春季拍卖的焦点盛事之一,“家族珍藏:梵高到弗洛伊德的纸上作品”专拍还将带来亨利·摩尔(Henry Moore)、乔治·秀拉(Georges Seurat)及奥古斯特·约翰(Augustus John)等艺术大师的力作,旨在帮助慧眼独具并积极搜寻优秀纸上珍品的藏家构建涵盖不同类别的顶尖珍藏。除了以上三件作品,亨利·摩尔极富雕塑感的戏剧性作品《地铁里的两名沉睡者》(Two Sleepers in the Underground)届时也会与乔治·秀拉充满感染力的罕见风景画一同亮相,后者运用超卓技巧,以孔戴蜡笔(Conté crayon)在纸上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批藏品的保存状况极佳而且珍罕难求,是这批私人家族珍藏的一大特色。
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副主席 Giovanna Bertazzoni表示:“数十年来,佳士得积极推广纸上作品,并为这个活跃的市场举行多场专拍。这批精彩的纸上作品无不彰显现藏家毕生致力探寻纸上艺术瑰宝的热忱,而这种直接的艺术形式亦展示了艺术大师最初的创作意念。这批作品珍贵稀有,品相无可比拟,而此次拍卖更让我们认识到这个家族珍藏体现的鉴赏品味。”
文森特·梵高(1853-1890)
《莫斯梅半身像》
芦苇笔 褐色墨水 纸本
31.3 x 23.9cm.
约1888年7月31日至8月3日作
估价:美元 7,000,000 - 10,000,000
文森特·梵高《莫斯梅半身像》
《莫斯梅半身像》是梵高于1888年夏天在阿尔勒(Arles)突破性地以芦苇笔创作的少数画作之一,其创新的绘画技艺、笔触和点线所体现的敏锐触觉,犹如在纸上翩翩起舞,令人惊叹。作品彰显了梵高捕捉人物神韵的天赋才华,他的模特儿年轻纯真、娇美动人,展现出不朽灵气。完成作品后,梵高随即将此作品连同其他以钢笔及墨水创作的重要画作交给好友约翰·罗素(John Russell),当中包括《轻步兵》(The Zouave,纽约古根汉美术馆馆藏)及《约瑟夫·鲁林》(Portrait of the PostmanJoseph Roulin,洛杉矶 J·保罗·盖蒂博物馆馆藏)。
《莫斯梅半身像》与梵高在较早前创作的另一幅同名油画《莫斯梅半身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馆藏)息息相关,后者的灵感源自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当时极受欢迎的小说《菊夫人》(Madame Chrysanthème)。《莫斯梅半身像》的画工细致,揉合了梵高对日本的热爱、超凡的绘图技巧及他对肖像画的热忱,这些元素皆奠定了梵高这段时期的艺术风格。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
《私人日记》
水粉 纸本29.8 x 41 cm.
约1954年作
估价:美元 2,500,000 - 3,500,000
雷尼·马格利特《私人日记》
雷尼·马格利特的《私人日记》刻画了一幅令人惊讶的画面:两名化成石像的戴圆顶礼帽的男子,融入四周的岩石荒地。石化题材于1950至1951年左右开始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出现,传统的静物、风景及人物均突然变成石像。对马格利特而言,对熟悉的事物及人物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异变化,让他能令观赏者觉醒,不再被动地接受现实。
马格利特主要利用单色塑造石头的效果,呼应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浮雕灰色画”技巧,这种手法后来亦被安德烈亚·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eugel)、扬·范·艾克(Jan van Eyk)及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等艺术家采用。
卢西安·弗洛伊德(1922-2011)
《自画像》
水彩 炭笔 纸本
34 x 25 cm.
1974年作
估价:美元 1,800,000 - 2,500,000
卢西安·弗洛伊德《自画像》
卢西安·弗洛伊德这件作于1974年的《自画像》,只花了一天时间完成。他所用的媒材亦十分罕见,创新地结合了水粉、水彩和纸本,笔触细腻。通过此作,弗洛伊德证明了自己除了擅长运用厚涂颜料,亦精通细致薄透的色彩。他以剔透的色彩描绘皮肤,并以亮白色在前额及鼻子添上光影。此外,他以密集而疾迅的手法,将橙粉及棕褐色的笔触与亮丽的白色融合,与好友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风格狂野的头像画作互相呼应。
与弗洛伊德其他相对罕有的自画像一样,作品捕捉了画家外望世界和自省的瞬间,画中的线条及阴影勾勒出中年人的沧桑感。弗洛伊德于1970年代开始了一段深刻的自我内省之旅,他的父亲于1970年代初去世,而他于1974年(时年51 岁)在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举行了首场大型回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