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钟馗
设色纸本 立轴
甲申(1944年)作
题识:甲申端午正午,悲鸿写于嘉陵江上磐溪中国美术学院。
钤印:悲鸿之印、游于艺
101×61.5 cm
1944年,徐悲鸿居重庆磐溪。甲申初始,诸事愿顺:一者,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二者,与廖静文二月订婚,心事安顿大半;三者,自己最为看重的《八十七神仙卷》失而复得。心神顺畅下,徐悲鸿于此一阶段创作颇丰,且精品频现。细数之,又以数幅人物画最为拔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赵姬》等俱为此时佳笔。得自同仁堂乐氏后人,成画于端午正午之时,并将于秋日“大观夜场”中现身的《钟馗》,即为是年徐悲鸿人物佳构中之精绝妙笔。
徐悲鸿写人物,或采真现实百态,或取型历史典故,这与他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理念相符。故道、释、神、佛、鬼、怪诸般虚幻之形,在其取材体系中鲜有见端,惟钟馗是一特例,并反复为徐氏画笔描说。
钟馗的神话源出于唐,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司职捉鬼,其驱鬼纳福之能历代流传。无论民间版画年画,亦或画家笔下纸端,钟馗都是经常造访的常客。近至晚清民国,南北画坛——尤其是海派诸家——应定件需求,更是常以钟馗之形象入画,徐氏钟爱颇佳的任伯年便最擅肖写此君。但徐悲鸿画钟馗与前辈时人显有迥异,他的钟进士只取其名,却褪去宗教本意,并将之纳入其写实主义的体系之内,其形、其神、其意,均由神佛之“虚”转为人世的“实”。
徐悲鸿 《钟馗》 1938年作 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
本幅《钟馗》画于端午,确是应景,但观其笔路神格还是“人格化”描绘。此件立轴,纵逾三尺,横近两尺,于背景不着一笔,蓝衣钟进士腰间悬剑,负手侧身立于天地间。除了衣冠服饰不脱离传统外,他样貌堂堂,圆目粗眉,耳阔而厚,长须垂胸,身躯伟岸,一派威仪,全然堂堂官家气派。值得注意的是,此轴钟馗带帽显与画家余幅不同,其帽后部隆起,中镶美玉,巾子垂下,帽式名为“软脚幞头”,唐时文官学士皆带此类帽式。如此真实写照钟进士原型原貌之作,民间所见徐氏钟馗画中,似乎极罕。
徐悲鸿 钟馗 (局部)
技法上看,徐悲鸿不取传统钟馗形象古怪、夸张,他将西画中的素描技巧融入到传统绘画中,亦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审美趣味。画法上结合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以线条的干湿、浓淡、缓急的变化表现出人体的结构,脸部的线条细谨精确,衣褶的用笔则方正硬直,笔笔不同,通过对比、疏密的变化,强调了体积感和空间感,线条简单却富有表现力。
此次秋拍,幸得同仁堂乐氏后人信赖,将其家族庋藏多年的这件《钟馗》交由我们,并于“大观夜场”中隆重亮相。此轴包首下端见旧签一枚,上有“东皇城根30号,乐曼雍”字样。乐曼雍(1902-1974),浙江宁波人,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出身,达仁堂经理乐肇基之妹,原北京副市长乐松声堂妹。乐曼雍为民国闻人杨度长子杨公庶之妻,常作书法,得杨度指授,颇极风姿。又好文艺,交游齐白石、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等艺坛时人,多有获赠,家藏丰精,源出乐氏家族的这轴《钟馗》实为个中精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