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徐悲鸿先生以画马驰誉世界,他笔下的马笔墨酣畅,形神俱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先生除了画马,也喜欢画猫,画得也同样精彩。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教育和中国画的改革,更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现代画坛巨擘。他的作品博取中西、融贯古今,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为艺坛所称道。徐悲鸿先生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的思想 ;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生活中,先生是位爱猫之人,他的家中养过不少猫。也许是爱猫的缘故,徐先生的作品里经常会见到猫的身影,其中油画里多白猫,国画里多花猫。有两件艺坛上广为流传的趣事,也可见徐悲鸿先生对画猫的钟爱。1934 年在天目山写生途中,他曾以考题的形式问自己的学生, “我的画,什么最好?”有人答“马”,有人答“鸡”,只有杨建侯答“猫”,他则独赞杨建侯有眼光。而 1943 年在赠于吕恩女士《猫》时,他更打趣的说到 :“男孩子给马,女孩子给猫。人家说我的马好,其实我的猫比马画得好。”言语间,先生对画猫的兴趣可见一斑。
此幅《猫》创作于 1943 年,时年徐悲鸿先生 48 岁,正值其艺术生涯巅峰期。是作设色纸本,立轴,作品落款“癸未悲鸿”,钤朱文圆印“徐”。本幅作品徐悲鸿先生绘一只花猫立于巨石之上,巨石后方三分之二的画面绘以绿植。其中花猫,巨石的轮廓以西方写实主义手法用墨线勾勒,粗细有致,造型准确。花猫的颜色则用大面积彩墨为之,显示出体积感与份量感。花猫的尾巴亦用彩墨扫出,体现出运动感和力量感。在背景绿植的处理上,树叶茂密重迭,用色浓淡分明,十分写意。石面近景以浓墨勾勒,远景以淡墨晕染,近浓远淡,层次分明。
此画最精彩的地方要数徐悲鸿先生对猫神韵的匠心处理。先生以极其精微的笔触描绘猫的面部细节。且看此猫 :高竖双耳,警觉异常 ;眉毛竖拔,活灵毕现 ;圆睁双目,怒气逼人 ;白须直挺,灵敏机觉 ;前抓直趋,坚实有力 ;后腿微蹲,腾腾欲起。在花猫眼睛处理上,徐先生很好的运用了西画的光感和透视关系,将猫眼的剔透感及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整幅画面点活,深得顾恺之提倡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味道。
纵观整幅画面,徐悲鸿先生将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以纯熟的手法烘托出猫的神韵,使笔墨得到极大的解放,达到形与神的统一。本幅作品很好的体现了先生提倡的“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主张。
本幅作品创作于 1943 年,当时祖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四万万同胞处于战火之中。徐悲鸿先生于 1942 年从印度回国。他先是在昆明举行画展,并将全部收入捐献劳军,后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客居于沙坪坝,并开始主持筹建中国美术学院。1943 年迁居重庆盘溪中国美术学院。此间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这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托付着画家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情感。在民族危难之际,先生的笔触始终和祖国的脉搏息息相通,将其满腔的爱国情愫通过画作表达出来。
此作品中,花猫怒目欲眦,跃跃欲起,微怒之气自画面腾出,那誓要赶走一切外侵之物的信念,那时刻准备厮斗奋争的决心,无不感染着观者。此作先生虽未题跋直明“托兴”之意,但是画面中所传出的觉醒与奋起精神及誓要抵御外侵者的态度,在那时那月,一顾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