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304
尼泊尔1880年
铜鎏金空行母
18.3cm.high
此件空行母,曾被收录在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所著《印度与西藏铜造像》一书中,底边刻款明确标明了造像时间:1880年。
此件舞蹈姿空行母造型繁复华丽。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空行母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佛国与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由空行母完成的。《了义炬》记载,“空行母是女性菩萨,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整件作品风格华丽、布局严谨、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并在保持尼泊尔造像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创新。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Lot 3296
西藏15世纪
铜鎏金无量寿佛(原封底)
19.6cm.high
此尊头顶束高发髻,戴五叶宝冠,正中冠饰形似弯月,造型精美。耳旁缯带垂顺而下搭肩,这与同期菩萨装造像缯带通常上卷呈U型的表现手法极为不同。面庞方圆,眉眼平直,鼻梁高挺,嘴含微笑,展露出慈悲本尊济世度人的佛性光辉。上身躯体健硕,腰部纤细,佩戴有各种华丽的钏镯配饰。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托贲巴宝瓶。下身穿贴体长裙,双腿结跏趺坐姿,裙褶从两腿间透出,极富装饰美感。下承双层莲花宝座,莲瓣细挺饱满,上下连珠细密,展现出雅致的艺术魅力。整像胎体厚重,做工精细,有着明代早期西藏造像的典型时代特点,且保有原封底,极为殊胜。
Lot 3311
东北印度11-12世纪
合金铜莲花手观音(眼镶银,嘴唇镶红铜)
20.7cm.high
佛教造像于6-7世纪出现了一种或立或坐姿的持莲花菩萨,其流行区域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几乎在每一处寺院都可见到。佛教图像志中,对于持莲花菩萨的造像,尤其是立姿像,一般多称之为“莲花手”,即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
此尊莲花手为菩萨装束,头戴宝冠,高束发髻,额宽颐丰,双眉上挑,杏核状眼睑,佩饰耳珰、项链及臂钏,眼部嵌银,唇镶红铜,是当时印度和藏地佛造像常采用的装饰手法。上躯袒露,左肩斜披珠链。贴体的薄裙,阴刻双行边际线以表现衣物的层次,其间敲刻点点花卉图案。此尊造像,胸部女性特征极为明显,这在当时的莲花手造像中,并不多见。腰缠细带,腹部肌肉亦刻画明显,臂间的飘带亦自腰间自然垂落。右手下垂施与愿印,左手牵乌巴拉花茎,上绕至肩,绽开于耳际。背衬舟型火焰纹背光,样式极为简洁。身体大幅度扭姿,姿态曼妙又不失庄重,双足并立于莲座上,动态栩栩如生。看铜质选材及样貌形制,应为东北印度12世纪的典型作品。
Lot 3326
明代
铜鎏金观音
46.5cm.high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明代又受到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特别推崇,所以更加盛行。
观音结跏趺坐,左手托摩尼宝,右手当胸作抛洒甘露的手势。面相丰颐圆润,神态慈和宁静,典型的汉地造像面相特征。双眼微合,俯视前方,仿佛正在冥想之中,又似在出神聆听,寻觅众生求助的呼声,应声前去解救。头戴花冠,冠叶雕刻精细,并向外倾斜,这与藏佛风格不同,融合了内地造像的审美情趣,冠正面有化佛阿弥陀佛。身躯雄健,结构匀称,体态优美,整体给人庄严神圣而又慈祥亲切的宗教美感。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高束腰及胸长裙,这也是明代汉地菩萨造像常用装束。衣纹厚重写实,刻画自然流畅,衣缘錾刻大朵花纹饰样,纹饰清晰。整件作品时代风格鲜明,为明代中晚期汉地观音造像经典之作。
Lot 3319
西藏18世纪
银质香筒
20.5cm
此为一件圆柱型银质香盒,周身满雕,图案主题是寒林双尊(尸陀林主),脚下有莲台,火焰纹背光绕身,上、下均饰一圈骷髅头。香盒下半部是收纳香盒,筒盖部分的顶盖亦可拧开,可做香薰炉。
Lot 3300
西藏17世纪(雪堆白)
双色合金铜佛海观世音
19.3cm.high
此尊曾被收录于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先生所著《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中,施罗德先生定此尊为15世纪,但我们经过研究更倾向认为是雪堆白作品。
佛海观世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上瑜伽部父续的本尊之一,为观音菩萨之秘密变相之一。为格鲁派所重视。他有不同的形象,在《五百佛像集》中佛海观世音的形象与四臂观音相同。
佛海观音此尊为双身,观音拥抱明妃,右展立姿,站于长形双层莲台上,佛父以黄铜铸造,佛母以红铜铸造,严格遵循造像仪轨,尤为难得。双尊均头戴宝冠,发髻高耸,面生三目,神情威严,面部涂有冷金。父尊左手捻一茎莲花,绽放于左肩侧,右手原应持念珠。明妃左展立姿,右腿勾在主尊腰上。右手高举嘎巴拉鼓,左手托嘎巴拉碗。这是佛海观世音常见的形象。
Lot 3298
清乾隆
铜鎏金站相菩萨
25.8cm.high
菩萨头戴五叶宝冠,耳后饰有缯带,向上呈云状翻卷,美感十足。眉眼细长,国字脸,相貌英气十足。袒上身,细腰收腹,腰部细瘦极有力度,身姿优美。胸前佩有璎珞,手臂戴臂钏。肩搭帔帛,质地轻薄,环绕手臂自上而下至裙裾边缘飘逸上翻。左手置于腰际,右手置于胸前,均呈捻持物手势。下身着裙,裙纹流畅,饰环佩璎珞,如行云流水。周身钏环璎珞嵌满各色宝石,整体风格秀美华贵,金色悦目,堪为乾隆时期造像的精品之作。
Lot 3316
西藏19世纪
释迦牟尼及二圣六庄严唐卡一组(九张)
63.5cmx38.8cm x9
这一组唐卡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及佛教“二圣六庄严”八位理论大师,共九幅。二圣六庄严,为八位著论或著疏印度佛教论师。他们的著作均为藏传佛教必读的哲学名著,多被编入五部大论之中。
中间第4幅为释迦牟尼佛坐像。
二圣,指释迦光与功能光,分别为图7、图5。
六庄严,分别是法称(图1)、陈那(图2)、世亲(图3)、提婆(图6)、龙树(图8)和无著(图9)。
Lot 3315
清乾隆 宫廷
合金铜大威德金刚
28cm.high
此尊大威德金刚,合金铜铸造,不鎏金,仅主尊面部泥金。大威德金刚怖畏九头,代表九种镇压阎王的契经。三睛,意为千里眼,无所不见。三十四臂,再加身、语、意、表菩萨佛的三十七道品,即为八正道、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五根、五少威和七觉支等佛法教义。三十四手均持不同法器。大威德金刚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凶猛,其怀中拥抱的明妃金刚露漩(也叫罗浪杂娃)也是一脸恶相,全没有通常所见佛像的慈悲、温柔,他们的性合予人紧张的气氛。这其中正揭示了藏传佛教双身修法的奥义。此尊原底座已失,但诸手所持法器俱全,实为难得。
Lot 3354
西藏18世纪
释迦牟尼与六尊者唐卡
55x40cm
此幅唐卡绘制主题为释迦牟尼与六位尊者。几位主尊在画面中的布局呈对称的五边型,令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对称的美感。画面对比度较高,背景是蓝绿冷色基调,佛陀与诸位尊者及侍者均身黄色,着桔色或大红色藏式袈裟僧衣,佛座下的寺院亦为红墙金瓦的暖色调。笔法细腻,线条清晰,画风偏向清新自然,保存完好。
Lot 3314
尼泊尔14-15世纪
铜鎏金金刚萨埵(原封底)
16.3cm.high
金刚萨埵,梵文Vajrasattva,义为金刚勇猛心;汉译金刚萨埵,是佛教典籍中与普贤菩萨同体异名的圣尊。萨埵者有情之义,勇猛之义,总言勇猛之大士。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来为第一,此金刚萨埵菩萨为第二。是佛教密宗极为推崇的圣尊。佛教认为金刚萨埵是一切众生菩提心的本体,其心性坚固如金刚,故名金刚萨埵。
此尊头戴宝冠,面庞方圆,表情肃穆。缯带于耳后卷起,花朵形嵌宝石大耳铛垂至双肩,余发披肩。佩戴颈圈,上身袒露,右手当胸执立金刚杵,左手置左膝握金刚铃。全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台上。束腰式莲台略高,上下缘均以连珠纹为饰。整体造像秉承了尼泊尔造像一惯的圆润细致,周身嵌宝石,装饰华贵,具有显著地域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