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协和医院》日前在香港佳士得拍出1.13亿
近期,我国艺术品市场虚火再起,频频拍出亿元天价。记者了解到,近期艺术品拍卖屡创新高或与多只艺术品基金即将面临到期兑付有关。随着艺术品“金融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被卷入艺术品“圈钱游戏”,一旦接盘出现断档,恐引发连锁反应。需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艺拍频出天价市场虚火再起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从已经落幕的春季拍卖会还是正在进行的秋季拍卖上看,我国市场都再次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复苏”的主要推手。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消息,今年春拍,嘉德、保利等10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共举办195个专场拍卖。成交22767件(套),平均成交率64.5%,成交额为99.16亿元(含买佣金),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24%。
秋拍季大幕拉开,投资客蜂拥,艺术品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回暖”,而是又一轮大热。作为艺术品拍卖和投资的风向标,近日落幕的香港秋拍市场,无论是拍卖价格还是整体成交额均大幅超越预期。以国际拍卖行苏富比香港历年最大的中国书画秋季拍卖会为例,张大千、傅抱石、吴冠中、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作品达359件,最终实现41.96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大幅超越拍前28.8亿港元的估价,同比增长105.18%,环比增长92.03%,四件艺术品晋级亿元。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以逾1.8亿港元天价拍出,创下全亚洲当代艺术品新高;一枚118.28克拉无瑕白钻拍出2.3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的“重要中国瓷器”专场中,一只估价8000万港元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从65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41亿港元成交;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拍出2.36亿港元。
而近日,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曾梵志《协和医院系列之三》三联画拍出1.13亿港元。这是继《最后的晚餐》之后,他的又一件作品进入了亿元俱乐部。而市场人士认为,曾梵志《协和医院系列之三》拍出过亿的价格并不意外,从现场状况来看,藏家的心理价位很明确。
此外,保利香港2013秋拍总成交9.89亿港元,较春拍显著上涨。
业内人士注意到,按照今年秋拍会的节奏和价格走势,或再现2011年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虚火”。当年春季拍卖会总成交额超53亿元人民币,其中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创近现代书画艺术品世界纪录,当时业内普遍预计距我国艺术品单品10亿元时代已经为期不远了。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1784亿元,同比下降15%。即便在这一短暂的低迷期,按拍卖收入计算,中国也已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由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全球艺术市场信息网联合推出的《2012年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3%。
在全球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品频创天价引发各界关注。北京市工商联收藏品行业商会秘书长陈鹏认为,相较于2011年的“高歌猛进”,去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下滑,行情趋于温和“盘整”,但今年秋拍季数亿元拍品层出不穷,堪称罕见。
永乐拍卖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主管王丛卉、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原香港苏富比世纪中国艺术主管李亚俐等业内人士均认为,中国艺术品已进入“亿元时代。”
虚火背后是资本运作艺术品基金风险走高
市场复苏背后,将艺术品“金融化”的艺术品基金成为一大推手。艺术品基金、信托大量涌现,以最低3至5万元的投资门槛向普通投资者开放。艺术品市场买家呈现机构化、平民化,增加行情大起大落的风险。比如,在我国首家“文交所”天津文交所,美术品证券化产品“黄河咆啸”和“燕塞秋”曾一度探至18.7元/份和18.5元/份高位,但截止到11月27日,分别收于2.22元/份和1.73元/份,市值蒸发最多超九成。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闻松等艺术品市场研究人士认为,一幅画被赋予明显高于市场行情的价格,确实有洗钱或假拍的嫌疑,也有可能是西万藏家集中抛货以赚中国人的钱。
据雅昌艺术网的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10款艺术品信托到了兑付期,涉资8.8亿元,而下半年则有多达19款信托到期,涉资17.62亿元。此轮“虚火”被业内认为或与此有关,从而维持接盘而不至于出现资金链断裂。2011年艺术品投资圈内炙手可热的雅盈堂最终遭查的案例,也标志着借“艺术品信托”之名圈钱挪作他用的艺术品基金乱象再次出现。
业内人士指出,2013年是艺术品信托和艺术品基金的退出年,面临退出的产品基本都是在2010-2011年市场在高位时进入的,周期一般是2-3年,今年大部分产品的退出都不会太乐观,可能面临退出危机。
而从发行情况来看,今年以来艺术品信托新项目发行数量锐减。对此,普益财富的分析师表示,对艺术品信托现阶段来说,由于市场不太成熟以及信托公司人力资源有限等因素,某些专注于此的信托公司或许能够做出亮点,但是在全行业来讲,短期内还很难成为比较显著的利润增长点。而期限短、风险大是艺术品信托市场遭遇寒冬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国内艺术品信托大致可分为融资类、投资类和管理类三种,其中以融资型较多,即用艺术品作为抵押获得信托融资款项。在这种情况下,做局的庄家既不在乎拍品的真伪,也不会真的促成实际成交,而是通过拍出天价赢得更高的银行融资。在雅盈堂事件中,拍出4亿元高价的拍品被指拍卖行先以8000万元买断,而拍卖不过是场圈钱的游戏。
三大风险存在亟须完善监管体系
对于艺术品投资所涉及的风险,业内人士介绍指出,其一“金融化”导致艺术投资门槛降低,普通投资者乃至不合格投资者存在涌入风险。不少艺术品信托、理财计划仍缺乏披露机制,理财产品往往在同一“现金池”中运作,资金账户是否由第三方存管,依然堪称“谜团”。
其二,“金融化”遭遇虚假拍卖炒作,拍卖方及投资者面临陷入违约乃至兑付危机的窘境。“市场诚信及规范缺失,正使拍卖企业面临保真征集不易、结算违约频发的两头难。”中国拍卖协会秘书长李卫东说。2011年全国文物艺术品千万元以上成交拍品总额达136.25亿元。截至次年4月,完成结算货款仅51.5亿元。“高违约率背后,不乏通过‘自导自演’、蓄意炒高价格的做法。”上海一家不愿具名的国有拍卖公司负责人说。
其三,拍卖保真验真困难,放大了艺术品证券化的风险。《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然而,这一规范往往被拍假者利用,赝品事件依然频发。比如在2012年,“汉代玉凳”“金缕玉衣”等拍品造假、古董“穿越”风波均曾轰动一时。“作为所谓的行业惯例,拍卖不保真为‘拍假’和‘假拍’均留下了空间。”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说。
从防范艺术品基金潜在风险的角度出发,业内人士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完善监管体系。第一,规范买方资质审核,加强“全融化”产品风险控制。中央美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认为,引入金融资本正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变化,艺术品基金、信托、评估、鉴定、咨询均发展较快,但市场创新仍需政策引导。应强化艺术品基金及信托合格投资者审查制度,防止风险承受力较低的投资者入市。
第二,设立艺术品拍卖保真担保机制。法律人士认为,拍卖人行为不规范可适用“制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明确罚款及赔偿责任。“同时,可在司法解释中明确,拍前声称不担责行为需出具鉴定机构意见等,防止法规被滥用。”另外,需规范拍卖机构市场行为,推广保真担保及技术手段。目前,广东省已试水艺术品“保真拍卖”,涵盖现当代及传统艺术品等门类。
此外,需从制度上规范、保障新型市场主体责任及权益。信托基金、份额化产品选择介入艺术衍生品市场,其目的在于降低投资门槛、扩大募资规模。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需要明确监管主体责任,特别是要保障普通投资者的资金账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