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呈现“孤岛”现象
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安国介绍了湖南艺术品收藏发展的脉络:“改革开放以前,湖南收藏大多在地下暗地里进行,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走私、破坏、盗卖文物等不法行为。改革开放后慢慢地半公开化,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逐步红火起来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升温。”
近年来,湖南艺术品收藏和拍卖遭遇了流通不畅的瓶颈。记者最近在湖湘艺术品市场调查时就发现,该市场没有明显的市场标识,布局杂乱,除了古玩店,还有汽配、超市等杂陈其间,很多店家都没有开门,开门的也基本没有顾客,店主多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牌。而在清水塘古玩市场,多数资深玩家表示,在这里交易的大多是普通品和低端品,赝品也充斥其间,实力藏家在此出手的意愿较低。
目前湖南省只有湖南国际商品拍卖、楚晟斋、湘军拍卖等几家初具影响力的拍卖机构。林安国认为,湖南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但有逐步走好趋势。他说:“拍卖的氛围和影响力还没有培育起来。宣传做得少,实力藏家不愿意拿出高档次的东西,大买家的购买意愿也不强烈,都愿意去北京拍卖。”
湖南湘军拍卖公司董事长张军认为,湖南人的性格是讲究冒险、敢为人先,但对艺术品收藏极为保守,推崇“财不露白、低调秘藏”。不像北京人,几千万元的清代兽头、上亿元的瓷器,说买就买;也不像上海人,新潮、务实,讲究收益与回报。而且“湖南收藏者不太认可外地的艺术名家及作品,除了少数艺术大家,湖南艺术品也很难得到外地收藏者的认可。拍卖、收藏都基本上是圈内人在玩,就像孤岛一样。加上缺乏政策扶持、缺乏融资平台和配套法规,影响了收藏品、资金的良性流动”。
过快发展凸显隐患
近几年,湖南收藏伴随着全国性收藏热流急剧升温。据湖南省收藏协会估计,目前省内收藏大军已逾百万之众,其中加入省收藏协会的会员就达7000余人。黄念曾指出:“现在湖南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普遍存在过分炒作、哄抬价格的作假行为和违背职业道德的鉴定行为。”他认为,炒作艺术品的稀缺性是作假的惯用手段,一些拍卖公司通过媒体、相关文物专家,将艺术品的存世量降到最低,在各方的集体炒作下,可能几千元的物件最后拍出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价格。
黄念曾说,虽然艺术品拍卖市场不能完全排斥炒作,但至少应该恰如其分,过分炒作只会引起市场的混乱。收藏家一定要“理性投资”,不能盲目追高,拍卖会上一些艺术品的价格有时只能作为参考,要谨慎竞拍。
据记者了解,艺术品拍卖市场很多赝品事件都是因为鉴定把关不严造成的,鉴定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资深艺术品投资人张俊透露,现实生活中,大量伪鉴定专家活跃在艺术品交易与鉴定市场。“艺术品鉴定”机构随处可见,任何一幅假画或一件假古董都可以花钱买个“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以赚取鉴定费。这样一来,使得本来就混乱的市场更加扑朔迷离。
中国收藏协会会长闫振堂曾这样给艺术品鉴定市场定性:“截至目前,没有一个部门有资格向个人颁发鉴定专家资格证书。有偿鉴定使鉴定变了味,颠倒黑白、指假为真的事情屡屡发生。”
除此之外,湖南拍卖行业还出现了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开拓型人才短缺等问题,特别是精通国际艺术品贸易知识、了解国际拍卖业务的人才极为短缺,对拍卖行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阻碍。
健全体系是重点
针对市场过分炒作、赝品泛滥等问题,作为湖南省文物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兼首席鉴定专家的黄念曾说:“艺术品拍卖市场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从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加强鉴定专家、学者队伍的建设,要建立一个权威的鉴定机构进行把关;其次,收藏者自己要理性投资;最后,拍卖行要公平公正,严格自律,建立诚信品牌,同时多借鉴国外成熟的运作模式。”他表示,在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里,很有必要尽快建立一套由鉴定家、卖家、买家和拍卖公司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标准。
据了解,全国第一个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湖南省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已经列入湖南省立法计划。有法可依之后,艺术收藏品进入拍卖等正式市场流通之前,必须先进行防伪鉴定、价值评估。
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指出:“到现在为止,艺术品市场一直不规范,说得重一点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买艺术品的人不知道他要买的艺术品是真迹还是赝品。而且大多数人不懂得艺术品的价值,应该值多少钱。所以有意投资艺术品的人总是不踏实。今年商务部颁布的艺术品拍卖规程,规定必须告诉竞买人是真迹还是赝品。这就必须有最高权威机构的鉴定。今后,我们将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今人的作品做出特征记载防伪处理,有待日后鉴定。对于艺术品客观价值,我们将组织艺术界和经纪领域的权威专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做出科学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