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青浦区博物馆新馆迁址到崧泽广场,成为青浦新的文化地标
迄今为止发现的上海最早的先民头骨,被称之为“上海第一人”
东方网记者裘颖琼9月3日报道:在上海青浦区崧泽广场,坐落着一家地志性博物馆,它的外形十分抢眼,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不仅如此,馆内的一件藏品还曾经惊动考古界,那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上海最早的先民头骨,被称之为“上海第一人”。
这家博物馆就是青浦区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10月,原址在青浦城隍庙内。2004年8月,新馆迁址到青浦区崧泽广场,成为青浦新的文化地标。
“上海第一人”是男性
1961年,崧泽遗址重现于世,改写上海历史,将上海古代史一举前推了6000年;2004年,在崧泽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中,“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先后出土。
馆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海第一人”埋葬在崧泽遗址中的一座俯身葬墓地里,这是一座马家浜文化墓葬。出土时,头骨是十数块碎片,现在看到的较完整的头骨,是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家拼粘后合成的。
经过鉴定,颅骨的主人是一名25至30岁的青年男子。鉴于以往发掘出的先民遗骨的年龄也只有20到30岁,这位“青年”在当时已经算“长寿”了,这也说明当时崧泽地区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发现时差点失之交臂
“上海第一人”头骨当时是怎样发现的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海第一人”的发现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当时“崧泽文化”遗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考古发掘,而“上海第一人”的头骨恰好在当时野外考古挖掘过的探方隔梁中。新发掘的探方有一小部分与这个隔梁相交,而头骨就在这相交处。如果偏差一点儿,也可能与“上海第一人”失之交臂。出土时,“上海第一人”头骨的上下颌牙齿看上去还是完好的,但出土后发现,其实上颌齿已风化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头骨上缺少了上颌齿。
据报载,这个6000年前的古人颅骨外观黄褐色,除了鼻梁骨、两侧颧骨和上颌骨因为过度粉碎难以拼合外,大体保持完整,下颌骨上留有一排乳白色的牙齿,第3臼齿还有一个龋洞,俗称“虫牙”。
“第一人”说法存争议
由于“上海第一人”是在一座马家浜文化墓葬中发现的,因此有专家认为,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现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由此可以判断墓地主人是上海最早的先民。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上海第一人”的说法并不科学,因为上海从一片汪洋形成陆地大约是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因此如果将来发掘出年代更久的人类骨骼,那么“第一人”的称号岂不要易主?
然而,根据目前的考古学发现,“上海第一人”的发现可以说是崧泽文化的重大收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天气潮湿、保存条件恶劣等因素,在南方地区骨骼的保存难度较大,而出土的“上海第一人”应该是骨壁保存相对完整的头骨,对于鉴定和论证崧泽文化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仍可以称得上是“上海人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