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岳巍北京报道
很多年以后,对于当年的执着,罗伯特·K·惠特曼非常欣慰,因为事实证明,那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在第一次报名参加甄选但是“惨遭”拒绝之后的十年中,罗伯特·K·惠特曼,这个美国军人与日本女职员的儿子,虽然从事着与FBI探员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工作,但是他并未死心,终于,10年之后,当机会再次降临,幸运女神的垂青使他如愿以偿。
他没有明确地表达对这份幸运的感受,不过,很久之后,久到他已经从FBI退休5年,当他在一个公开场合展示自己当初入职那一刻的照片时,还是对于自己当初能够成为FBI探员有点难以置信。他说,这一切,就那么发生了。
榜样的力量
1955年,后来的老惠特曼还很年轻,他当时是驻扎在日本的美军士兵,他和妻子——与他一样年轻的日本女职员的儿子,罗伯特·K·惠特曼降生。3年后,一家人离开日本返回美国巴尔的摩,老惠特曼开了一家古董店与妻子共同经营。罗伯特就在店里出售的各种古董的“注视”下长大。
八千代·赤石·惠特曼,罗伯特的母亲,那时候是他们一家在美国生活的社区中唯一的日裔女性。最初的几年,她英语不好,与邻居们交际不多,生活显得孤立,游离于社区之外。
罗伯特还记得自己7岁那年,一名身材高大的白人女子对八千代恶形恶状地呼喝:日本猪。
这种毫不掩饰的歧视除了让八千代感受到屈辱之外,还给罗伯特造成了伤害,并且不为人知地影响了他。罗伯特后来认为这是他日后想要成为FBI探员的一个原因,因为,“我知道,也许进入FBI成为一名探员能够达成促进保护人的权益的使命。”
当然,1960年代美国热播的律政剧《FBI风云》和罗伯特当时的邻居戈登对他萌发这一职业理想都贡献良多。戈登本人就是一名FBI探员,罗伯特毫不吝惜对他的赞赏,不仅认为戈登是他非常亲近的朋友,更视其为自己的榜样。
这些都好像是人生中的铺垫,接下来似乎罗伯特成为FBI探员就顺理成章。不过23岁那年大学一毕业就申请FBI职位时,罗伯特因缺乏“3年工作经验”而遭拒绝。罗伯特只好回到巴尔的摩,进入《马里兰农夫报》,这是他的父亲经营的4份报纸中的一份,他在那里,要负责拓展业务、拉广告。看上去,这些与FBI探员的工作判若云泥。
从23岁到32岁,十年过去,罗伯特就在巴尔的摩自己家创办的报纸中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在一张CHINATIMES上看到FBI招聘探员的广告,罗伯特的心蠢蠢欲动,“那就去试试吧”,这一次,他成功了。
1988年,罗伯特·K·惠特曼如愿入职FBI。
如果有的选,罗伯特最属意的工作地点是檀香山,不过他被“毫无情面”地分配至费城分局。
罗伯特运气不错,入职当年就参与破获罗丹博物馆《断臂人》雕像失窃案,1989年又成功追回了失窃的“慈禧太后”的水晶球。
罗伯特坦言,如果不是一入职最先接触的是这两起案件,那么他很可能会走上专职于其他类犯罪案件的道路,因为即便在侦破这两起艺术品案件的同时期,他还参与了侦破珠宝店抢劫案以及加入过反毒品分队。
1989年,罗伯特在查案过程中遭遇车祸并导致一名FBI同事不幸罹难。他被停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历时5年的官司。这场诉讼以罗伯特胜诉结束。很多年之后,罗伯特说起那场车祸以及那场官司,表情凝重。他承认那段时间“并不好过”,好在有妻子和家人的陪伴与安慰。
罗伯特从那时起开始反思,反思自己未来要做些什么。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思的结果是,罗伯特必须继续前进,人生苦短,每天都要好好地度过。
卧底的代价
1991年停职期间的罗伯特去巴恩斯基金会美术馆进修,这使他对于艺术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外界的赞美之词,他只愿意谨慎地强调,自己的身份是警察,他所知道的是如何区分雷诺阿、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画作,而无法鉴定作品的真假——因为“不可能一个人是每个行业的专家”。
尽管在艺术品鉴定方面罗伯特说自己不是专家,但是在打击艺术品犯罪方面,罗伯特表现出十足的信心,这是他可以称王的领域。
罗伯特的履历中记载了他所破获的案子,在这些案件中,他扮演了卧底的角色。他假扮艺术品买家,与犯罪分子接触,出价购买他们偷来的艺术品,然后伺机将他们一网打尽并追回失窃品。
罗伯特对于人们认为艺术品犯罪实施者都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的固有成见颇不以为然,像是戳破肥皂泡一样称他们只是因为“贪婪”。
被贪婪绑架的人性,必然残暴,这为罗伯特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卧底工作压力非常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但是幸运的是这并没有对我造成很大的困扰。我有一些工作上的技巧能够让我的工作更轻松。”
罗伯特最多与人分享的“技巧”之一,就是“尽量不说谎,说谎越少越好”。罗伯特说犯罪者会对出现在他们面前的“艺术品买家”进行背景调查,他们也非常害怕遇到的是卧底。“如果他们问我家里有几个孩子,我就说有三个孩子,我的确是有三个孩子。”
罗伯特说作为卧底,工作就是要搜集证据。“这并不是人们说的那么光鲜亮丽,我们做完就撤。中间有很多的谜团需要解开,有很多惊险的成分。但是我们的工作和演员并不相同。演员站在屏幕前面,知道导演在这,一切都是虚构的。我们是探员,我们也知道一切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并不会像他们那样光鲜,我们做完任务就会走。”
巴黎、迈阿密、华盛顿、费城、里约热内卢、巴塞罗那、波兰、华沙,罗伯特乔装改扮,各处奔波,并时常遭遇生命危险。他经常在不携带武器的情况下卧底办案,与窃贼、骗徒、黑手党、掮客、交易商周旋。即便是在家的时候,罗伯特也要常备三个手机,电话铃声想起,他经常需要先稳住心神想想自己是要用什么身份来接听。
追回失窃艺术品
2005年,罗伯特已经到15个国家办过案,他发现在意大利有一个由300名警员组成的警队专门处理艺术品犯罪案件,法国与西班牙有30人,伦敦也有专门负责此类犯罪的专门机构,但是美国什么都还没有。于是,罗伯特提出要成立一个小组专门处理艺术品犯罪案。“上面”接受了这个建议,从75名申请者中,有8名警员被选中,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扩大至14人,艺术犯罪组成立时,罗伯特担任首席特工。
艺术犯罪组成立当年,罗伯特在哥本哈根设局追回了价值3500万美元的伦勃朗唯一一幅铜版画自画像。
这幅画原本挂在瑞典国家博物馆时,画框背后的四个螺丝钉的角度都很有讲究。扮演买方代理人的罗伯特见到画作时,发现画框和背面的四个螺丝钉都没被动过。他问窃贼:你没把这幅画从画框里取出来?窃贼回答:当然没有,这可是伦勃朗的画!
不过对于窃贼来说,还是钱更有吸引力,当拿到用于交易的美元之后,他们便再也没有看那幅画一眼,而是一心数着袋子里的钱,罗伯特装好那幅画,然后开始在心中紧张地等待着丹麦特警冲进屋子里将窃贼绳之以法,他说,那是十分煎熬的时刻,内心想的只有“快点、快点”。
2007年的加德纳美术馆失窃案成为罗伯特的滑铁卢。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起艺术品盗窃案,行窃者表现出罕见的从容不迫。他们从美术馆保卫部办公室将自动监控设备捕捉并打印出的他们破门而入进行盗窃的图像资料全部拿走,不过硬盘中保留的信息还是成了警方侦破案件的重要线索。
两名窃贼在馆内呆了足足81分钟,甚至是进入美术馆24分钟之后直到凌晨1点48分才“正式开工”,他们偷走了包括伦勃朗画作在内的13件艺术品,震惊了波士顿艺术界,有几百名FBI探员与警方人员参与办理了加德纳盗窃案。
就在这个案件中,罗伯特经历了最严重的低谷和挫折,他的脾气有时候很暴躁,因为对于他来说,加德纳失窃案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票”,他希望以此来结束自己的FBI探员生涯。
不过事与愿违,他说这起案件的侦办过程中危险和背叛到处潜伏着,派系斗争极其严重,多方势力在台前幕后角力,这使得他最后功亏一篑,这个并不完美的收官让他异常遗憾,尽管这期间,他意外地追回了赛珍珠亲自审定过的《大地》手稿,但是这并不能将罗伯特空荡荡的内心填满。
加德纳美术馆失窃案没能成为罗伯特光荣的终点,这多少有点令人遗憾,不过在FBI20年中他追回的超过3亿美元的失窃艺术品,已经为他赢得了荣誉。
离开FBI他开办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专注的业务还是失窃艺术品的追回以及博物馆的安保,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他在FBI任职时的工作的延续,他花一年时间完成了自传,对自己的FBI探员生涯进行了总结,他讲述了自己侦办的那些案件,并告诉人们在那些过程中他的心情,他自信书中的所有内容包括一切细节都是美国秘密保护条约法案允许的,“比方说,我在书里写‘房间里有麦克风’,但我不会告诉你麦克风在哪里。”
罗伯特的书在中国出版时被命名为《追缉国家宝藏》,在英文世界,这本书名为《无价之宝》,如果你问他,一生中找到的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他一定会回答:是我的妻子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