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没策展人,也无开幕式,4月22日,“谁的梦”—厉槟源个展在今日美术馆悄然与观众见面。展览现场,不管是白领还是流浪汉,谁都能来,厉槟源在这里与形形色色的人群共处一室,他干着日常的事。厉槟源说,把严肃的美术馆变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场所,“大家玩累了,在美术馆光着膀子走来走去,这种感觉挺奇妙”。
>>谈展览
美术馆中的“大同”理想
主展厅中,厉槟源为前来“做梦”的人们提供了简易的睡垫;副展厅则邀请了一家可以提供当天新闻的报刊亭,以及摆放了一些简易的桌椅。展览的宣传册上写着:“不管你是街头路人还是高级白领,欢迎大家带上睡袋前来占领,望奔走相告,不见不散。”
“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进入过美术馆,甚至从来没有关注过艺术。这次展览正好提供了一种可能。”厉槟源说,为了让不上网的人知道这个展,开幕前期,他走上街头发宣传册。
在七天中,进进出出的人有艺术爱好者、有民工、有出家人,有白领,大家互不相识在美术馆相遇。厉槟源试图通过这样的展览,消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大同”。
>>谈创作
艺术没有既定的概念
一直以来,厉槟源的作品在概念化的“雕塑”和“身体”之间游移,如这次《谁的梦》:一方面,厉槟源是一个塑造者,以博伊斯“社会雕塑”的理念,将美术馆作为材料,创作了一件概念化的雕塑;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破坏者,聚集一群互不相识的公众“占领”美术馆,制造一种无限的可能。在厉槟源的观念里,艺术没有既定的概念。他认为,艺术是无形的,它随时都在流动,一旦框定它,艺术已经离开了。
《谁的梦》没有预设的理念,某些事物可能“随时发生”,让厉槟源觉得好玩。他很多作品带有未知感和刺激性,其曾做过的一个名为《无间》的行为,即在地铁上洗脸、刷牙、刮胡子,当时艺术家的表现很自然,乘客反而很茫然,“感觉是他们闯入了我的家里,而不是说我介入了公共空间”。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挑战人的麻木。
>>谈质疑
一开始我就放弃了经典
厉槟源毕业于央美雕塑系,学院化背景下,他的作品却是在走“野路子”。有人质疑“快速消费时代,你的作品虽轰动一时,但不如经典艺术深刻”。厉槟源说,艺术家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一开始我就放弃了经典,我是在做一个人人都能参与进来的作品,深刻与否,还得看每一个人对‘深刻’的理解。”
厉槟源说,《谁的梦》这个展览像是提供一片土地,让公众自由耕种,“具体长成什么样子,我不会去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