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演唱李国强/摄
在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一场名为《琴颂诗经》的艺术音乐会在京成功上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段段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文;汉服古琴、浅唱低吟、国艺演说,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古韵今读,令现场观众以及前来观摩调研的多位国学、传播学专家赞叹不已。
“有那样一个人,不靠近、不招惹,让人感怀终身、终不可忘。”如此富有网络文学语言的词句,竟是诠释名篇《淇奥》的。主持人还称,不是西方才有婚礼进行曲,《桃夭》就是中国的婚礼贺歌。
据介绍,这种以对优秀传统经典做时代性解读为目的的解说,被称为“国艺演说”,是一种业内熟识但鲜为媒体报道的文化传播形式
“怀敬畏之心、阅各家之言、作谨慎之辩、选信美之辞,对经典做相对贴切的时代性解读。”《琴颂诗经》解说人、青年文化学者曹雅欣对“国艺演说”的诠释堪称经典。
有专家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速,往往缺少时间品鉴原文;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应试素质,恰恰忽视了对经典内涵的诠释;阅读古文需要一定文化基础,很多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让国学走入生活,令传统成为时尚”,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刘祯表示,“国艺演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性发展,是弘扬国学艺术“正能量”的可贵探索。
以弘扬传承文化经典为主题,以到位的现代语言解读为特色,以极致琴音和专业吟唱为背景,这样一台《琴颂诗经》怎样确保演出品质?又如何解决成本与盈利的需要?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从一个“八五后”和一位“五零后”说起。
曹雅欣,27岁,本科主修传播学,毕业后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古典戏曲方向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琴梦”系列解说人。杨青,63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嶷派古琴艺术传承人,“琴梦”系列策划人、领衔演奏。
一次偶然相遇,开启了一老一小的师承与合作之路。杨青既是总把关人又是主要演员,曹雅欣本身具有文化理论功底又具传播思维。参与演出的,既有专业人士,又有学生、医师、摄影师等兼职演员,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对传统文化报以极大热情的“国学粉丝”,来者均不计报酬,身兼多职,志愿服务。据了解,“琴梦”系列演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场地和固定频率,更多时候是借各类节庆和活动节点进行“应景式”的表演。演出成本能够靠票房解决,但盈利十分微薄。
有专家指出,各方有识之士有责任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作出不懈努力和实践,离不开有关部门提供渠道推介和全媒体的广为传播。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一直传承下去。”杨青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