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电影里的恐龙是博物馆里看到的那只吗?”1月4日晚,8岁的阳阳从电影院出来就向妈妈求证电影里的内容。“那天参观完北京自然博物馆,他就对这个电影很着迷,今天一下班我们就赶到最近的电影院,满足他的心愿。”阳阳的母亲唐女士说。
1月4日,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全国首映,影院里,除了慕名而来的影迷,还有不少博物馆迷。此前,为了让观众关注到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首次与北京自然博物馆合作,在该馆推出了千人夜游博物馆活动,为影片攒够了人气。而对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连续9年开展“博物馆之夜”活动,探索了博物馆错时开放的经验,缩短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1000个名额两小时一抢而空
“好不容易才抢到票,只要孩子愿意来,我们大人拼了!”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家长杨慧景感叹,这次多亏家长间的微信圈,不少人看到活动通知后,拿起电话就开始预约,整个过程“跟打仗一样”。
2014年12月30日晚7点至9点,北京自然博物馆开放夜场参观。据该馆信息中心主任史英周透露,自2014年12月19日活动信息挂到网站,两个小 时内1000个名额就被抢空。“活动年年搞,今年是最火爆的,除了电影本身的号召力,观众夜间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占了很大部分。”
看白垩纪的疾走龙在展馆里走来走去、和东非土著马赛人跳舞唱歌、听“达尔文”讲述少年时期捉昆虫的故事……当晚的北京自然博物馆里,观众们熟悉的标本在夜色中集体“复活”,令不少小观众开心不已。“听过无数次讲解,都不如这次生动有趣,这对孩子来说新奇又刺激,更贴近他们的心理。”观众孙女士表示。
“博物馆之夜”办出彩
2006年,现任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副主任郑钰还是一名初入博物馆的新兵。彼时,刚诞生的“和谐大自然之夜”作为“博物馆之夜”的雏形,还是个集 讲解、表演、有奖竞猜、亲子互动等活动为一体的大杂烩,对这年上映的《博物馆奇妙夜1》,郑钰除了感到新奇好笑外,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3年后,《博物馆 奇妙夜2》上映,北京自然博物馆借机推出了同名主题活动。“报名人数限定30个家庭,活动内容主要是展厅参观、标本制作等,以暑期亲子教育为主。”郑钰回 忆。
随着博物馆错时开放服务公众意识的提升,2012年起,“博物馆之夜”的内涵开始丰富。爬行动物展厅连续5晚响起了德国阿里郎木管 五重奏乐团的音乐,音乐家在不同展厅进行表演。“我们部门十几个人已顾不过来,需要博物馆更多部门参与,还引入了志愿者。”郑钰说。2013年,馆里又推 出了以戏剧为主题的活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导演们亲临现场设计展馆,协助志愿者及业余小演员排演话剧。据悉,仅5天10小时的夜间参观,人流量就有上万 人,而白天,北京自然博物馆平均一天的人流量也才4000多人。
“讲解词怎么说,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如何引导观众分流参观,我们都进行了彩排。”志愿者杨怡然介绍,“而且,夜场讲解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灵活生动,我们要在不误导小观众的前提下,让参观变得通俗易懂。”
夜间开放需量力而行
2014年“奇妙夜”当晚,在一具恐龙化石前,上百位观众把狭小的展厅挤了个水泄不通,有的孩子一脚踩在四周的护栏上一睹为快,更有一位女士在好奇心驱 使下伸手与化石来了个亲密接触。见此情景,志愿者高源赶紧制止:“化石其实比我们吃的酥皮点心还脆,是不能用手去摸的。”
“博物馆开设夜场是好事,但需要很多条件支持,除了水、电、人工等费用,还有观众秩序维护、展品安全等方面的压力,所以应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如果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观众需求跟不上,不仅最初的目的达不到,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郑钰说。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欧美国家的博物馆就开始尝试类似“博物馆之夜”的活动,并已形成常态化的夜场开放模式。目前,我国博物馆延时开放还主要体现在 博物馆宣传日期间或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观赏要求,对重要的展览增设夜场展览,博物馆是否需要大面积延时开放,不少单位还在考虑。
“博物馆夜场常态化,不意味着‘一刀切’。”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认为,所谓常态化,并不是说24小时全年开放,也不是说开放所有展厅,馆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掌控,让有条件的博物馆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