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正科甲巷发现唐宋遗址,再现马可·波罗笔下“繁华的大城”
沟渠、水井、人家……继2007年,在成都市大科甲巷以东江南馆街考古发现了唐宋街坊遗址后,今年6至10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正科甲巷3号(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唐宋遗址。昨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易立表示,正科甲巷遗址的年代主要集中于唐末五代至宋元之交,所体现的文化面貌与其东南方向的江南馆街遗址相近,两个地点发现的部分遗迹单位之间也存在联系,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成都的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完善的排水系统
为土圹砖砌的券拱式暗沟,长度19.2米,渠体部分口宽1.64米。渠底部无铺砖面,为青灰色夯土硬面。
成都再次发现唐宋遗址 再现马可·波罗笔下"繁华的大城"
众所周知,春熙路是成都市繁华商业街区的“心脏”地带,与红星路、科甲巷、总府路等街道相邻,但早在1000多年前,春熙路附近便已“众人熙熙”。此次发现的唐宋遗址位于锦江区正科甲巷3号,西北方向与春熙路商业区相邻。
今年6至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房屋、、灶、水井、瓷器、陶器、玉器、钱币等一应俱全。
正科甲巷遗址的年代集中于唐末五代至宋元之交。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介绍,之前出土的江南馆街唐宋街遗址是个商业区,“这表明红星路广场地段在千年以前就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带。”当年从江南馆街唐宋街发现的排水沟的走向和街坊的规模布局,就怀疑红星路步行街下方可能埋藏着一个更大的古代街道,并且可能就是马可·波罗当年到成都时所见到的“繁华的大城”。
考古人员表示,这些生活器具的出土,证实了之前的推测:春熙路、科甲巷一带就是成都唐宋时期的集中居住区。
此次考古发现中,一段保存完好的唐末排水渠是亮点之一。该排水渠编号为G8,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规模最大。排水渠为土圹砖砌的券拱式暗沟,长度19.2米,渠体部分口宽1.64米。渠底部无铺砖面,为青灰色夯土硬面。起初,记者以为这仅仅是一个唐宋时期的排水渠,而仔细查看则发现,该排水渠的砖壁在修筑时预留有多个出水口与其它小型暗沟相通。针对这一细节,考古人员易立解释说,“这说明该排水渠应属于当时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干渠部分。”据悉,该排水渠修筑年代约在唐末五代,至南宋末元初废弃,沿用时间较长。水渠旁,则能看到砖铺的街道和水沟以及街坊的布局。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此次正科甲巷的考古发现,与2007年发现的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的建筑格局极其相似。根据文献记录和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在古时便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考古人员认为,这两个地点所发现的部分遗迹单位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成都的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王毅认为,“从这些城市下水道 (排水渠)、街道、房屋等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看出,成都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从正科甲巷唐宋遗址的出土文物和城市规划中,可以得出科甲巷在唐宋时期就是一个繁荣之地,城市管理水平也相当不错。
房屋11座、排水渠(沟)12条、道路2条、灰坑17个、灶3个、水井2口,出土瓷器、陶器、金属器、玉器、钱币等一批重要的生活遗物。
考古人员:春熙路、科甲巷一带就是成都过去的集中居住区。
为土圹砖砌的券拱式暗沟,长度19.2米,渠体部分口宽1.64米。渠底部无铺砖面,为青灰色夯土硬面。预留有多个出水口与小型暗沟相通。
考古人员:成都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该遗址位于成都市江南馆街北侧,东为大慈寺片区、西与红星路相邻,北为蜀都大道,面积约50000平方米。勘探工作从2007年10月26日开始,勘探揭露面积1300平方米,唐、宋堆积物最为丰富,发掘面积共4800平方米。共发掘唐、宋时期大小排水渠16条、铺砖面路4条、泥土支路4条、房址22处,明、清时期道路1条、房址8座、井3口。唐宋时期主次街道、房址和与其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统是本次发掘的重大发现。
考古中发现,道路保存状况良好,两侧房子错落有致。各房子大小不一,均面向街道开门。排水系统也十分清楚,与街道、房址相配套的大小排水道16条,形成十字形地下排水管网。
江南馆街唐宋时期街坊遗址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此外,江南馆街唐宋时期街坊遗址发现纵横交错长达数十米的铺砖街道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在现代化都市中心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唐宋时期重要遗存堪称独一无二。
2009年,“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入选有“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