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艾蜜莉·芙洛格》(1902)
11月4日,阿美迪欧·莫迪利亚尼的宝丽特·茹丹(Paulette Jourdain)肖像在苏富比纽约以高价成交。她是这位意大利艺术家最喜欢的缪斯,在年仅15岁的时候就为他担任了模特。
这让我们不免想起了艺术史上众多知名艺术家的缪斯。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到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背后的真实人物。
艾蜜莉·路易斯·芙洛格(Emilie LouiseFlöge)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8年的代表作《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在自己1908年的代表作《吻》(The Kiss)中,用华丽的金箔描绘了自己与毕生爱人艾蜜莉·路易斯·芙洛格拥吻的画面。克里姆特还在1902年的画作《艾蜜莉·芙洛格》(Emilie Flöge)当中描绘了这位奥地利服装设计师。虽然两人并未结婚,但是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1918年克里姆特去世。
艾蜜莉·路易斯·芙洛格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研究克里姆特的学者保罗·辛普森(Paul Simpson)在自己的著作《芙洛格与克里姆特——家族轶事》中透露,在浪漫的一生当中,两人曾经留下了600多封情书。但是,也有传闻说克里姆特曾经和众多模特及上流社会女性有过一夜风流,至少留下了14个私生子。
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
安迪·沃霍尔与伊迪·塞奇威克(1965年左右)
图片:Steve Schapiro
交际花、“可怜的富家女"原型伊迪·塞奇威克与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无疑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她曾经是多部电影以及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其中最著名的是2006年的《工厂女孩》(Factory Girl)。塞奇威克是沃霍尔“工厂"的常客,曾经参与了两次试镜和一系列短片的拍摄,其中包括《美女2号》(Beauty No. 2)《再见!曼哈顿》(Ciao!Manhattan)以及《可怜的富家女》(Poor Little Rich Girl)。沃霍尔也数次为塞奇威克作画。
伊迪·塞奇威克,安迪·沃霍尔,和楚克·温
图片www.vogue.com
塞奇威克的背景以及对于时尚的品味——利落的短发、闪亮的大耳环、皮草外衣以及偶尔裸露的大腿——吸引了这位害羞的波普大师。塞奇威克据说还是鲍勃·迪伦的知名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Just Like a Woman》以及《Leopard-Skin Pill-Box Hat》的灵感来源。
伊洛娜·斯达莱勒(Ilona Staller)
杰夫·昆斯与伊洛娜·斯达莱勒
伊洛娜·斯达莱勒,又名西乔琳娜(Cicciolina)1991年与杰夫·昆斯(Jeff Koons)结婚。杰夫·昆斯从这位色情影星、意大利政客身上得到了灵感,创作了描绘两人性爱场景的“天堂制造"(Made in Heaven)系列作品。
杰夫·昆斯的“天堂制造"
图:www.pinterest.com
1994年分道扬镳之后,两人又开始为争夺当时年仅2岁的儿子路德维希(Ludwig)的监护权展开了拉锯战。虽然昆斯取得了监护权,但是斯达莱勒还是将儿子留在了身边,并且拒绝让这位艺术家看望自己的儿子。这段与儿子分离的经历让昆斯创作出了“庆典"(Celebration)系列——使用光亮的金属来制作气球动物。“‘庆典'与90年代初那会儿儿子与我分离的经历有关。我用我的作品来维持我对于人类情感的信仰。"昆斯对《访谈》杂志说。“因为那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感到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卡米尔·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
卡米尔·克洛岱尔
图片:Wikipedia.
卡米尔·克洛岱尔自己就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但是她的作品总是被她与导师奥古斯丁·罗丹(Auguste Rodin)之间的关系掩盖光芒。她的职业生涯开始与罗丹的工作室。虽然她与罗丹有着25岁的年龄差距,罗丹也与他长期的伴侣罗斯·波雷(Rose Beuret)难舍难分,但是两人还是坠入了爱河,并且保持了十多年的情人关系。
奥古斯丁·罗丹的雕塑《带着帽子的克洛岱尔》
罗丹为克洛岱尔做过一系列的雕塑,其中包括《带着帽子的克洛岱尔》(Portrait of Camille with a Bonnet,1886)。可惜的是,克洛岱尔销毁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作为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缪斯,她悲剧的生命历程成为了众多的文学作品、电影以及戏剧的题材。
阿达·德尔·莫洛·卡茨(Ada Del Moro Katz)
阿历克斯·卡茨,《蓝雨伞》(Blue Umbrella ,1979)
阿达·德尔·莫洛是画家阿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的妻子。这位黑发美女曾经出现在自己丈夫40多幅经典作品当中,其中包括了《黑裙子》(The Black Dress,1960)、《戴浴帽的阿达》(Ada With Bathing Cap,1965)以及《红围巾(穿马球衫的阿达)》(The red scarf (Ada in polo coat),1976)。2006年,纽约犹太博物馆举办了展览“阿历克斯·卡茨笔下的阿达"(Alex KatzPaints Ada),全面展示了这位艺术家笔下爱妻的形象。
这对夫妇是在1957年纽约Tanager Gallery卡茨的展览上相遇的。在《T》杂志关于这对夫妇的一篇文章中,卡茨说,他们认识的时候,她“已经是艺术圈的传奇人物",而阿达实际上“对去画廊看展览感觉有点害羞"。
卡茨笔下的妻子总是衣着时尚,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她既是欧洲美女,也是美国丽人,"卡茨对《T》杂志说:“她就像朵拉·马尔(Dora Maar)一样。她们有着一样的脸庞,但是她的笑容是美国式的。"
朵拉·马尔(Dora Maar)
朵拉·马尔与巴勃罗·毕加索
卡茨所说的朵拉·马尔是毕加索在1930至40年代的一位黑发缪斯。她是毕加索众多知名作品的灵感来源,例如《格尔尼卡》(Guernica,1937)以及《哭泣的女人》(The Weeping Woman,1937)。摄影师马尔是在1936年拍摄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时与他相识的,也是唯一一位见证了这幅划时代作品创作过程的摄影师。据说她也参与了这幅绘画的一部分创作。
巴勃罗·毕加索《哭泣的女人》(1937)
图片:Tate
在1976年的著作《毕加索的面具》中,安德烈·马劳克斯(Andre Malraux)引用了毕加索的话:“对我来说,朵拉永远是一个在哭泣的女人……这很重要,因为女人总是承受着苦难。"
在与毕加索交往了多年之后,马尔皈依了罗马天主教。她有一句名言:“毕加索之后,只有上帝。"
加拉·迪亚克诺娃(Gala Diakonova)
萨尔瓦多·达利,《加拉琳娜肖像》(1940–45)
加拉·迪亚克诺娃出生在俄罗斯,原名艾琳娜·伊万诺娃·迪亚克诺娃(Elena Ivanovna Diakonova)。她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缪斯,而给三位大师带来了灵感。她原本是超现实主义诗人保罗·艾吕雅(Paul Éluard)的妻子,也曾经是画家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的情人——这三人曾经在一起生活了三年。但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与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的浪漫史。她与初出茅庐的达利相识于1929年,虽然她比达利年长十岁,两人还是一见钟情。
因为对于女性生殖器有着恐惧症,据说达利与她相识的时候还是处男。两人在1934年登记结婚。
加拉出现在达利众多绘画与雕塑作品当中,包括《港湾圣母》(The Madonna of Port Lligat,1949)、《儿童妇女的皇家纪念碑,加拉》(Imperial Monument to the Child-Woman, Gala,1934)、《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ristopher Columbus,1958–59)以及《加拉琳娜肖像》(Portrait of Galarina,1940–45)。
维多利安·莫涵(Victorine Meurent)
爱德华·马奈《奥林匹亚》(1863)
Photo: Wikipedia.
身为画家的维多利安·莫涵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为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担任模特。她就是1863年巨作《奥利匹亚》里的那位女子。《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1862–63)、《女人与鹦鹉》(Woman with Parrot,1866)以及《铁路》(Railway,1872)等众多作品当中也有她的身影。
莫涵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工匠家庭——她的母亲是一名制帽工,而父亲则是给黄铜雕塑抛光的工人。她16岁的时候开始当模特,1862年开始与马奈合作。他们合作最早的一件作品是《街头歌手》(The Street Singer)。不过关于两人是如何认识的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她也曾为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以及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担任模特。
和众多的缪斯不同的是,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莫涵并不是马奈的情人。不过,传闻她与史蒂文斯有过一段浪漫史。
桑德拉·布什(Sandra Bush)
米卡雷尼·托马斯《调暗灯光》(2009)
不是所有人的缪斯都来自浪漫关系。对于米拉雷尼·托马斯(Mickalene Thomas)而言,她最大的灵感来自于自己的母亲桑德拉·布什。在拼贴作品中,她的母亲总是以一种华丽的70年代女郎形象出现:巨大的爆炸头、一身的闪亮装饰。
在2012年的电影《祝美丽的女人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a Beautiful Woman)中,托马斯展示了布什不同的一面:一位衰老的女人饱受肾病折磨,在托马斯的问题引导下讲述自己非凡的一生。
“我想再现我与她在工作室交谈当中所进行的一些交谈和共度的时光……但是因为我们知道她正在慢慢死去,所以这显得前所未有得紧迫。"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托马斯对artnet新闻说。“(我的母亲)是一个独立的形象;我终于可以摆脱女儿的身份来从外人的角度来了解她。"
乔治·戴尔(George Dyer)
约翰·迪肯,《乔治·戴尔》(1960年代)
毛贼乔治·戴尔1963年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相识。他们波澜壮阔的浪漫史最终以悲剧收场——1971年,就在培根于法国大皇宫回顾展举办前两天,戴尔自杀身亡。虽然培根按照原计划举办了展览开幕式,但是这次悲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迈克尔·佩皮亚特的《弗朗西斯·培根:秘史解析》一书中,培根回忆起了他们相识的场景:“乔治在酒吧的另一头,他过来对我说:‘你看起来很开心,我能给你买杯酒么?'"
《乔治·戴尔的头像》
图片:www.wsj.com
培根在自己的爱人生前和死后画给他过好几张肖像,其中包括《3幅乔治·戴尔的肖像习作》(Three Studies for Portrait of George Dyer,1963)、《乔治·戴尔的头像》(Head of George Dyer,1967)以及《谈话中的乔治·戴尔》(Portrait of George Dyer Talking,1966)。有一件晚期作品——《1973年五月-六月的三联画》(Triptych May – June, 1973)描绘的就是戴尔的死亡瞬间。
《1973年五月-六月的三联画》
图片:www.francis-bac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