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核雕大师周建明
中新网8月1日电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仍是安静、安定的。”在情绪都要“中暑”的高温天里,走进苏州舟山核雕村,去感受“匠人”,夙兴夜寐,雕刻时光,或许更有意义。
“对于核雕的印象最初都源于读书时候,明代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这就是苏州‘奇巧人’王叔远。”紧紧跟随解说员的脚步,在苏州核雕艺术馆里聆听核雕历史、欣赏核雕精品,这是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盛宴。
也许王叔远想不到,400年后,在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的舟山村,从事雕刻核舟的大师不在少数。甚至有收藏家亲见了王叔远的传世作品,认为当今舟山核雕大师精湛的技艺不在王叔远之下。
舟山村坐落于苏州穹隆山下,南临太湖之滨,是一个普通的江南村落。这里的村民们有着一门绝活——核雕。2008年,核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核雕村”。
目前,舟山村拥有500多个核雕工作室,老、中、青三代核雕艺人共同支撑舟山核雕产业,已形成了从橄榄核收购,包装、文化投资等在内的较成熟核雕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3000多人,连年产值达3亿元。
再次踏访苏州舟山村,走进那一条条小巷时,发现这里比往昔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沉静淡然。最热闹时舟山村可谓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当然,橄榄核也让村民们赚得盆满钵满。
走进周建明的工作室,看见从外面赶来的他大汗淋漓。工作室没有想象中的华丽,丝毫感受不到这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但工作室里摆放的作品却件件是精品。
周建明作品展示
周建明,舟山当地很有名气的雕刻师,是中国核雕艺术研究会会长。从事核雕创作40年,核雕故事刻进生命。其代表作品于2014年在嘉德秋拍中拍出,并受邀在秋拍预展现场展示核雕制作技艺。2008年,其艺术作品被文化部选入“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经典作品卷。
2016年4月16日,周建明的作品在金陵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作为国内第一只核雕艺术众筹股,这也成为核雕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文化事件。
“核雕上市成功 我只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周建明笑称,自己其实不是很懂上市是怎么回事,但是通过上市可以降低一些爱好者投资成本,这是他非常开心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爱好者可以通过股票获利,另一方面还可以代换他们喜欢的核雕作品。
周建明进一步解释,以前核雕的客户群相对固定,都是核雕爱好者,上市后开始有一批原来不了解核雕,但对金融很在行的人,开始关注核雕,这在无形之中就把核雕产业的受众群扩大,对于推动和发展核雕产业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今天的周建明依然喜欢每天8点半开始工作,晚上10点休息,稍微复杂一些的需要雕10天左右,甚至更长。 “我三天不拿刀就像缺了什么一样,即便是参加展会,也要带上工具,空的时候刻两把。”对于他来说,拿起刻刀便是一种享受,不在乎雕刻时间的长短。
在舟山村里,这样的老艺人还有许多,在他们的字典里,“工匠精神”就是“慢工细活”,可能是常年执着于此。
在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雕刻工艺的同时,舟山众多的核雕师,也在不断地创新。尤其是青年核雕师,他们以恰到好处的创新,让正常核、废核和怪核都散发出别样的风情。
夏栋就是一位敢于创新的“核新青年”。1981年生, 1997年拜殷派核雕第三代传人周福林学艺,从雕罗汉头开始,走上橄榄核雕刻之路,擅长人物雕刻,作品刀法流畅、线条细腻、人物表情自然逼真;又不断创新题材,获奖连连,成为苏州核雕界的后起之秀。
“也许现在的孩子并不喜欢橄榄核雕十八罗汉,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但我想这个小小的蜗牛他们会喜欢,因为从小我们都听着它的故事。”夏栋指着那枚蜗牛作品,笑称自己也是蜗牛,创新不易,但有了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可以“胜利在望”了。
跟许多同龄同行相比,夏栋最大的优势也许要算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正因为如此,他能在创新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最终翻出新花样。雕刻《沉香救母》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是很好一例。最近这几年,他开掘出的新题材就达30多种,摘下10多个大奖。
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下发《文化产业司关于公布2015年度特色文化产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66个“2015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舟山核雕村更是榜上有名。
通过对核雕村发展历程的梳理,人们不难发现,舟山村入榜,既在于核雕艺人对于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创新,又得益于政府层面对于核雕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但和所有行业一样,火爆之后往往更需要冷静练好内功。代工、机雕,让消费者、投资者雾里看花、望而却步。如何在浮躁火爆的市场面前保持一份平静的匠心,是苏州舟山村核雕从业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让这一历史经典产业做得更大,走得更远,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周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