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元青花大盘的残块
图1、2是一只元青花大盘的残块的两个面。图2中残留的纹饰,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十”字形。这个“十”字形纹样,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吗?
图2残块的背面
从图2看,“十”字纹样的外面还残留着莲花花瓣型的边框。这种边框,每一个代表一片莲瓣,一圈莲瓣可组成一朵莲花,在元青花里是很常见的装饰形式。元代的盘、碗、瓶、罐等器物上,莲瓣中间还常常画一个杂宝纹。由此看来,图2中的这个“十”字,应该是一件“杂宝”。
图3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博物馆收藏的一只元青花盘子
从图1底足看,“十”字纹处于元青花大盘的圈足处。由此可知,正面的莲瓣边框装饰,应该在大盘中心与边沿之间的位置。图3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博物馆收藏的一只元青花盘子,口径46厘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元青花盘子的全貌。此盘从中心到边沿有五层纹饰。其中第三层就是一个用莲瓣边框围成的圆圈,每个莲瓣里有一个杂宝纹。在第三层纹饰右侧的一个莲瓣边框中,有一个与图2相同的“十”字纹样。由此可以证明,这个“十”字纹与其他杂宝纹地位相同,的确是元代人看重的宝物之一。
杂宝纹起源于宋代,流行于元明清,瓷器上尤其多见。元代瓷器上的杂宝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汉地看重的金银财宝,比如金铤、银锭、象牙、犀角、方胜、圆钱、珊瑚、宝珠等;另一类是藏传佛教崇拜的“八吉祥”,包括法轮、白螺、莲花、金鱼、宝瓶、盘长等。后来明清时期又增加了道教的“暗八仙”,如宝剑、扇子、葫芦、玉板、荷花、鱼鼓等,以及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祥云、灵芝、卷书、鼎炉、如意等。
图2这种元代瓷器上的“十”字纹样,究竟是什么“宝”物呢?藏传佛教“八吉祥”中,看不到相似造型的宝物,所以“十”字纹应该与“八吉祥”无关。在财宝类中,有两种宝物的画法与“十”字纹相近:一种是“金铤”,另一种是“银锭”。一般而言,杂宝纹中的“金铤”是用两根长方形金条相交来表示;“银锭”用一只圆头束腰的元宝来表示。“十”字纹相交似“金铤”纹,束腰似“银锭”纹,所以说有些相近。但反过来说,“十”字纹的束腰与“金铤”纹迥异;相交又与“银锭”纹不合,因此不能将“十”字纹归入常见的财宝类。它应该另有所指。
我认为,图2中的“十”字纹表示的是基督教信仰的“十字架”。理由有三:
一、基督教曾经在元代流行于中国。中国的基督教最早是唐朝传入的,那时称“景教”。唐武宗灭佛时,景教在中原地区被一起消灭。蒙古人崛起占领欧亚大片疆土后,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所以元代中国又有基督教传播,称“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传播,必然会把他们信仰的标志“十字架”带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来,这是基本的时代背景。
二、“十字架”具有宝物的特征。事实上,基督教的“十字架”在民间传说中具有神奇的法力,能镇魔辟邪,完全称得上是一件宝物。在元朝宽容的宗教政策下,佛教“八吉祥”、道教“方胜”等成为“杂宝”纹样,受到人们喜爱和崇拜,基督教也会希望将自己的信仰标志列入“宝物”类。
三、“十”字纹与“十字架”的造型有相关性。历史上,基督教世界的十字架造型多种多样。图2中的“十”字纹样,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象征十二门徒的“献祭十字架”几乎完全一样,也与十字军“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使用的“十字架”造型相当接近。元朝时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很可能受到十字军东征的影响,在中国设计出图2这样的“十字架”造型。同时,可能也参考了“金铤”“银锭”的造型特点。
将“十字架”列入“杂宝”,除了有宗教信仰上不甘落后于其他宗教的考虑外,从瓷器销路上或许也有考虑。元青花大盘主要出口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地区,中世纪时代“十字架”在这些地区有很大的影响,画有“十”字纹样的瓷器,有利于在这些地区的销售。
在元青花中,还有其他一些四臂等长的“十”字纹样品种,性质应该与图2“十字架”纹相似,也可以如是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