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上午,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 约1582-1666)的一幅17世纪绘画被人从荷兰一家美术馆盗走。令人惊讶的是,这张《两个笑着的男孩》(Two Laughing Boys)不是第一次遭窃,1988年和2011年,画作曾两次被盗。
一位荷兰专攻艺术品领域的侦探在近来荷兰的艺术盗窃中归纳出一种模式:窃贼将被盗艺术品转卖给诸如毒枭等犯罪分子,而犯罪分子利用艺术品的影响力为自己减刑。
据荷兰警方周四透露,盗窃发生在距乌德勒支不远的莱尔丹的一家美术馆。窃贼闯入美术馆,强行撬开后门,在凌晨3点30分引发警铃,然后带走了1626年的《两个笑着的男孩》。
弗兰斯·哈尔斯《两个笑着的男孩》 1626
荷兰警方的发言人桑德斯说:“目前,我们不知道画作的下落。”被盗的是一家私人美术馆,工作人员则拒绝发表评论。目前该美术馆因为疫情处于闭馆期。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荷兰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家,弗兰斯·哈尔斯便是其中的一位。哈尔斯是荷兰著名的肖像画家,也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如果说伦勃朗的肖像画表达的是一种人性的内在之美,那么哈尔斯则将更加饱满的热情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传统肖像画很少展现人物的表情变化,而哈尔斯常常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微笑人物肖像,为传统的肖像画增添新的活力。哈尔斯一生绘制了许多不同人群的面孔,从官吏、中产阶级到劳动人民等,流露出人们健康、愉快的形象以及对生活的满足。
弗兰斯·哈尔斯 《自画像的复制》 1648-1650
哈尔斯最早的一幅作品《雅各布·扎菲乌斯》(Jacobus Zaffius)1611
弗兰斯·哈尔斯《凯萨琳娜·霍夫特和她的奶妈》(Catharina Hooft with her Nurse),1619-1620
1988年,哈尔斯的《两个笑着的男孩》第一次被盗;到了2011年,它再次遭窃,当年一同遭窃的还有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的一张画。
布兰德(Arthur Brand)是荷兰一位专攻艺术犯罪领域的私人侦探,在他看来,周三的盗画与前两次相似,并非一场精心策划的偷盗。美术馆不大,窃贼出手迅速。“警报响了,但这伙人3分钟就搞定了。”
2011年,《两个笑着的男孩》在遭窃6个月后从阿姆斯特丹被追回,警方逮捕了4人,年龄从48岁到62岁不等。
1988年失窃后,人们花了3年才找到这张画。警方发言人桑德斯表示,当初两起案件的偷盗者都被判了刑。“现在调查刚刚开始,”桑德斯说,“我们询问人们是否有视频或看见什么,欢迎一切线索,直至发现画作下落。”
桑德斯说,这幅画价值“数百万美元”,“是一件重要的作品。”莱尔丹市长弗雷西(Sjors Fröhlich)则在推特上说盗窃是一件“令人难过的艺术消息”。弗雷西说,全面的调查已经展开,他呼吁人们向警方提供线索。他希望尽快将画作归还美术馆。
布兰德猜测,窃贼之所以选择了这张画,是因为它曾经被盗,窃贼由此判定“它一定很重要。”
今年3月30日,在荷兰艺术家梵高167岁生日当天,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伦辛格博物馆称,馆内梵高作品《春天花园》被盗。
今年3月30日,在荷兰艺术家梵高167岁生日当天,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伦辛格博物馆称,馆内梵高作品《春天花园》被盗。当时,博物馆也处于疫情关闭期。事实上,疫情期间发生在欧洲的艺术品被盗事件时有发生。3月14日晚11时左右的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画廊,丢失了为英国宫廷画家安东尼·凡·戴克《马背上的士兵》、以及意大利巴洛克画派大师萨尔瓦托·罗萨(Salvator Rosa)和安尼巴莱·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的画作各一幅,三幅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6世纪或17世纪,其中,卡拉奇的《饮酒的男孩》(A Boy Drinking)最为古老,可追溯至1580年。三件被盗作品价值总计大约1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8626.3万元)。
侦探布兰德在近来荷兰的艺术盗窃中归纳出一种模式。窃贼将被盗艺术品转卖给诸如毒枭等犯罪分子,而犯罪分子利用艺术品的影响力为自己减刑。
例如,2002年,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失窃了两幅绘画,分别为《席凡宁根的海景》(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和《离开尼厄嫩教堂》(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2016年,意大利警方在靠近那不勒斯的一处意大利毒贩窝点发现了这两张画。一年后,画作回到了博物馆。
2002年失窃的梵高画作《离开尼厄嫩教堂》(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
布兰德说,继3月失窃的梵高《春天花园》,他也会追踪这张哈尔斯画作下落。“他们让我调查两张画去向,我会一查到底,直至找到。”
(本文编译自《纽约时报》,部分资料参考“风笛艺术”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