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蒙兀儿帝国处于强盛期,疆域横跨今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并达阿富汗东端。当时的蒙兀儿帝王,承袭了帖木儿帝王爱好玉器的传统,加上印度地区原有的雕琢精湛技艺,使蒙兀儿帝国的玉雕艺术迅速发展起来。
蒙兀儿玉雕最主要的成就是成功融合了多元的艺术元素,创造出精巧雅致又生机盎然的作品,这得益于当时欧洲、波斯等地的工匠参与到了蒙兀儿帝国的宫廷艺术创作中。其玉器造型与纹饰的主题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叶、瓜果、兽首等,以多层次的浅浮雕技法为主,也流行使用镶嵌金属丝与各色宝石技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代的乾隆皇帝热衷于搜罗来自北印度的雕有花叶纹的精美玉器,即典型的蒙兀儿风格作品。由于皇帝的爱好,新疆成为中亚、南亚和西亚的货品集散地,回部领袖和清廷驻疆大臣从新疆重金收购玉器,再运到京城呈贡给皇帝。而在现存的伊斯兰玉器中,以典型的蒙兀儿风格玉器的数量为最多。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定数量的蒙兀儿帝国玉器。本期,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代表作品。
蒙兀儿帝国碧玉金丝盘。浅碧绿色玉,局部呈大片浅褐色。琢作椭圆形盘,盘心雕一平展的莲花,莲瓣尖且参差密集,花心镶嵌绕以金丝的红玻璃一粒。盘面及盘底沿周边琢花叶纹一圈,均以带茎叶之大花束规整地分布于器表,再穿插填饰以小花束。盘面沿边还嵌以金丝与红玻璃,呈现伊斯兰玉器特有之对称、华丽的装饰趣味。在盘面空白无纹之处,加琢了乾隆御制诗五十四字,以及“乾隆乙未孟春御题”与“比德”“朗润”二方玺文。经核查该诗,作于乾隆四十年(1775),收录于乾隆御制诗四集卷28页。乾隆皇帝认为痕都斯坦玉工的技术,优于苏州专诸巷里的中国玉工。
蒙兀儿帝国玉带镶嵌圆腹大罐。内部可能有金属内胆,器腹上贴以六角形青白玉片,每片之间又镶嵌了红宝石及金箔包裹胶条的所谓“金丝”,形成华丽的表象。器底雕成一托座,最下面是内凹的圆片。器颈长,器口处嵌有一钻凿五个大圆孔的玉片。这是印度人吸水烟的大罐,但可能传到清代宫廷后,加配了两个鎏金的衔环兽面。
蒙兀儿帝国玉古兰经架。碧绿玉,琢作可张可合的古兰经架。器表镂雕各式花叶纹,沿着轮廓以浅浮雕花叶纹的装饰带围绕一周。一足有伤缺。
蒙兀儿帝国玉带镶嵌短剑柄。灰玉,雕琢一马头形短剑把。既浅浮雕花叶纹,又嵌有金丝与红宝石、紫色刚玉、宏玻璃等,但嵌件多已脱落,有的凹槽还被涂上红颜料。
蒙兀儿帝国玉盖罐。浅豆绿色玉。器身表面满琢各式花叶纹,器腹上可能是百合花束。器底雕一平展的八瓣花。
蒙兀儿帝国玉叶形盒。深豆绿色玉琢一叶形盒,圆拱形盒盖上浮雕百合花束纹,有蓓蕾形盖钮,盒身周围浮雕图案画花叶纹,盒内贴着典藏标签。
蒙兀儿帝国玉嵌玉花八角形盒。圆拱形盖面及盒身周围均贴白玉雕琢的石竹花朵,每朵花的花心,以及盖面周缘、盒身周围都以金丝镶嵌红玻璃。部分镶嵌已脱落。盖钮雕作蓓蕾形。
蒙兀儿帝国嵌红、绿宝石白玉盘。盘玉质,器薄,色灰白。圆盘形,盘心以金丝廓出四瓣纹,由此向盘面饰有大小折枝的八组花束,口沿处同以金丝廓成弦纹,金丝内均镶嵌红、绿料石。
蒙兀儿帝国双柄盖罐。壶两侧各琢莨苕叶,由下方向口缘延伸,叶尖卷曲垂以花苞,形成器柄。器壁及盖嵌以金丝、红宝石装饰。
蒙兀儿帝国玉瓜瓣杯。器形如半剖的瓠瓜,以疏密匀称的波棱隔出瓜瓣;瓜蒂为柄,柄面并加饰花叶,而花心嵌有红色料石;底则浮雕一花朵,花瓣起伏有致、边缘微卷,生动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