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3月12日是我国每年一度的植树节,旨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升空气质量,美化家园,不让地球去流浪。
关良《植树》
成交价:2,500,000 港币 (约208万元人民币)
香港苏富比2019年10月
我国的植树节最初是在1915年,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倡议设立,并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植树节改为3月12日。1979年,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透过一些表现植树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特殊时期的植树造林运动,人们齐心种树、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的热情。
余本《植树》
成交价:325,000 港币(约27万元人民币)
香港佳士得2016年11月
名人们的种树情结
中国有非常悠久的植树造林传统,也留下了不少有关植树造林的佳话。
据说,古人植树的先河由人文始祖黄帝开始。黄帝的手植柏至今依然挺立在陕西轩辕庙中。这棵柏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至今仍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人称“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手植柏
三国名医董奉,看病从不收取病人报酬,只要求病人种杏树,缔造了一段杏林佳话;东晋诗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他生平最爱植柳,不仅在隐居的田园水边广植柳树,还在堂前栽了五株鹅黄柳;北宋苏东坡堪称“植树模范”,其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筑起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为后人留下了“苏堤春晓”的著名景观。
唐太宗李世民手植银杏,树龄约1400年,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下的古观音禅寺。逢秋冬叶落季节,“满地黄花堆积”,引游人纷纷前往欣赏。
绘画作品中的树
树木也是绘画作品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以一幅山水画作品来说,表现最多、最能体现山水画特征的除了山石外,就是树木了。树木造型的成败影响着山水画面的气势与效果。
五代李成《寒林平野图》绢本墨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说:“凡画山水,林木当先,锋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有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对山水画贡献突出的五代画家李成的《寒林平野图》中,松树枝作蟹爪状,松针线条坚挺而有张力,显示出李成非凡的笔力。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前景群树,姿态矫健,为天寒地冻的冬季,平添几许生气
印象主义大师莫奈笔下的白杨树,让其对光与色的掌控更加自信。画面中的白杨树几乎都是细细的枝干,却能直指云天。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白杨树也散发出不同的美;塞尚画树不是以其是否秀丽为标准,而是从线条、颜色、光线及空间等角度观察,看它是否符合纯造型方面的标准。
克劳德·莫奈《白杨树》系列
保罗·塞尚《森林》,1894年
风格派运动先驱蒙德里安笔下的“树”系列非常具有代表性,体现了其艺术理念的核心,《红树》《灰色的树》等,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树的基本形体依然可辨,但是线条跳跃曲折,剔除树叶只留树干,抽象出一个理念上的树。
徐冰“木林森计划”肯尼亚教学
徐冰“木林森计划”台湾教学
植树节不单单只是植树造林的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蒙德里安《夜,红色的树》,1908年
蒙德里安《灰色的树》
近年,拍卖场上也有很多表现“树”题材的作品上拍。
黄宇兴《树丛》
成交价:2,645,000人民币
中国嘉德2020年秋拍
黄宇兴近两年在艺术市场上表现强劲,其最喜欢的题材之一“树”,也贯穿了他迄今为止的整个创作生涯。从创作观念来看,“树丛”是关乎“成长”的命题,与关乎时间的“河流”不同,它是纵向的,带有更多的个人对于生命成长的感受。
李华弌《双生古松》
成交价:1,920,000人民币
上海佳士得2016年10月
在《双生古松》中,李华弌以工笔笔法描绘叠起的奇石和饱经风霜的古松,运笔精致细腻,极有摄影般的写实感。双生的古松侧身绝壁,枝干盘曲,由峭如刀削的崖壁上蜿蜒飞舞而出,仿佛将要腾空跃往一线天际;双株造型令人称奇,粗大的枝干好似正在互相角力,却又犹如达利《记忆的永恒》中软化的时钟般违反重力,超乎常理,令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