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三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筑承载了数千年的人类智慧,不同时期的人文特色都在细节中体现。每当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叶菁菁看到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的艺术宝藏时,她对古建筑的热爱就会更加坚定。
自2008年毕业进入研究院以来,广泛的项目接触让叶菁菁在实践中飞速成长。她不断走入乡间地头,向工匠们讲授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同时,她也勇于迎接挑战,主动请缨加入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大运河(浙江段)申遗整治方案筹划。伴着一颗认真踏实的责任心,叶菁菁一次次出色完成着项目,却也让她感受到了社会对于古建筑保护意识的缺乏。以木结构建筑为例,由于受到土地改革时期的影响,传统民居被分割为若干部分,分给不同家庭居住。随着改革开放,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隔音、保暖、防火等物理性能方面已存在欠缺,厨卫配套设施也难以跟上。在面对以上问题时,居民的随意拆改会破坏到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而这些情况与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薄弱紧密相关。
面对这样的情况,叶菁菁并不灰心。她认为,少有人做的事总要有人去做,这个人又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带着这样的期许,叶菁菁与她的同事们先后编制了《浙江省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再利用导则》及《图则》、《浙江省历史建筑保护导则》及《图则》等一系列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引导性文件。此外,为了扩大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提升古建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叶菁菁还参与完成了中国扇博物馆、兰亭天章寺遗址区块、嘉兴子城考古遗址公园工程等项目,让专业之花开到每一处建筑的檐尾。把知识学好用好还不够,保护好才是建筑文化永葆活力的秘诀。叶菁菁非常欣赏国际上对于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理念,防患于未然是达到长久保护文物建筑的有效手段。她希望和她一样的古建筑守护者们,能够对这些无声的“生命”多一点耐心,多一些苛刻,用对材料、细节的完美主义,传好属于中国建筑的帮代。
叶菁菁作为一名古建筑保护的资深人士,最喜欢的中国建筑是廊桥。上下影摇,波底皎月,四面云开,山色清秀,廊桥之景就好像道出了古建筑的奥义,跨越了时空的障碍,将历史的故事娓娓道来,古建筑存在的本身就已是古与今的“廊桥”。而这,也是叶菁菁喜欢它的原因。
唤醒古建筑保护的社会共识道阻且长,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叶菁菁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延续历史气韵的同时,多用新方法、新手段激活建筑遗产的“一池春水”,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