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青釉唾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青釉唾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5086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青釉唾壶❖图片
青釉唾壶
青釉唾壶底部
青釉唾壶❖简介
唾壶,东晋,高14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5厘米。
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
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相关知识科普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唾盂
又称“渣斗”、“唾壶”、“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用来盛放兽骨和鱼骨的容器。瓷质渣斗始自东汉,三国、两晋以及后来的明代都颇为流行。
渣斗
渣斗,又名奓(音乍)斗,造型来源于瓷器,或可溯源至商周时期的青铜觚。其特点是侈口,高颈,鼓腹,短足,口径可与腹径相等或稍大,颈的高度约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当奓斗作为实用器使用时,其功能相当于唾盂。玻璃奓斗只有清代才有,并且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嘉庆以后虽有,但品质已差得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