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黄庭坚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黄庭坚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452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黄庭坚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图片
黄庭坚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简介
《送四十九侄诗》卷,北宋,黄庭坚书,纸本,行楷书,纵35.5厘米,横130.2厘米。
释文:
诗送四十九侄。有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注释:妷:同“侄”。财:同“才”。翁翁:犹“公公”,多指祖父。)
帖后无名款。鉴藏印有“白石山房”、“蔡子木歌颂斋”、“宋荦审定”、“宣统御览之宝”。
此帖原为《宋元宝翰》册之一,后改装成卷。此诗在《山谷外集》中没有记载,四十九侄亦无考。
该帖字大如拳,结体多取柳公权法,字大方可尽其笔势。撇捺特长,笔画多取横势,字势舒展俊朗,跌宕起伏,变化出新,极具挺拔之态。
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评诗句:“不践前人旧行迹,独经斯世擅风流。”用此句评论黄庭坚的书法是很恰当的。
著录于《装余偶记》卷五、《石渠宝笈初编》卷一。
相关知识科普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宋荦
宋荦(1634—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晚号西陂老人,一作西陂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宋权之子。康熙年间以父荫入仕,官江苏巡抚,后累升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以清节著名于时。博学多识,精鉴藏,工诗词古文,与王士祯齐名。所藏皆古人名迹及一时名家名作,朝夕研习,耳濡目染,遂悟画法,所作兰竹亦极超妙。著有《西陂类稿》、《枫香词》、《漫堂墨品》、《沧浪小识》等书行世。
《山谷外集》
宋黄庭坚著,史容作序,云:“山谷自言:欲仿庄周分其诗文为内外篇。意固有在,非欲去此取彼也”。《山谷外集》原本卷次由史容更定,见《四库总目提要》。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历任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起居舍人等职。以诗文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著述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装余偶记》
无作者姓名,是字画装裱工人编写的一部书画著录书,成书于明清之际。现善本真迹为海内孤本,藏于中国文物研究所。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