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5299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图片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一、之二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三、之四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五、之六
顾绣五十三参图轴册之七、之八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九、之十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十一、之十二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十三、之十四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十五、之十六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十七、之十八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十九、之二十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二十一、之二十二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二十三、之二十四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二十五、之二十六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二十七、之二十八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二十九、之三十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三十一、之三十二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三十三、之三十四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三十五、之三十六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三十七、之三十八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三十九、之四十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四十一、之四十二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四十三、之四十四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四十五、之四十六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四十七、之四十八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四十九、之五十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五十一、之五十二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之文字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简介
顾绣五十三参图册,清初,每开长27厘米,宽24厘米。
此图册共53开,描绘佛经《华严经》中所述善财童子参拜53位名师、终得正果的故事,但此套图册所绣人物实际上已民俗化。图册画面运用套针(包括平套针、散套针和集套针)、齐针(包括横缠针、直缠针和斜缠针)、滚针、接针、钉针、盘金、平金、抢针、编针、网针、鸡毛针、打籽、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绣制,辅以石青、石绿和赭石等颜料皴擦点染。配色丰富精妙,有金黄、缃黄、驼黄、朱红、粉红、桔红、宝蓝、深蓝、月白、草绿、果绿、棕色、褐色、葡灰等二十余种色线。所绣人物众多,而衣饰、姿态和神情各异,造型夸张,生动有致,类似晚明丁云鹏、吴彬的工笔人物画风格。
此图册是顾绣针法和色彩运用的集大成者,充分展示了顾绣擘丝纤细、针法多变、配色和谐、绣画结合等特点,是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杰作。每开均墨书“佛弟子赵墉拜供”,绣“墉”印一方。末开墨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绣“露香园”和“麋公”印各一方。
相关知识科普
顾绣
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华严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华严宗即以本经为宗旨。汉译《华严经》主要有三,一为《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由东晋佛陀跋陀罗译,50卷(后改为60卷),34品;二为《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由实叉难陀译,80卷,39品;三为《四十华严》,由唐代般若译,40卷,只有一品。在三种译本中,因《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故最为流行。
善财
也称“善财童子”,佛教菩萨名。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取名善财。后受文殊指点,参拜53位高师,最后遇到普贤,实现成佛“行愿”。其常与龙女一起出现,相伴在观音身旁。
套针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平套针
即平套,传统刺绣针法中套针的一种。其针法分层相套,后层绣线嵌入前层绣线中间,丝丝紧密相夹,从而使绣面平整,色彩过渡自然和谐。此种套针主要用以表现块面图案。
散套针
常见的刺绣针法之一。用等长线(除第一批)参差排列,批批相迭,针针相嵌,由外向里绣制。其施针方法为:第一批用平针出边,外缘齐,内长短不一,其长短线相差为长线条本身长度的2/10左右,排针密。第二批为“套”针,以等长线条一针隔一针排列,线条要罩过第一批的8/10左右。第三批与第二批相同,但要嵌入第二批之间与第一批相压,之后类推。当绣制到最后一批时,外缘要绣齐。因其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故能细致地表现花卉、树石和翎毛等物象的生动姿态。
齐针
即“平针”、“直针”。以针线平行或斜向地刺绣在织物上,起针和落针均位于纹样边缘,针脚排列紧密,绣面匀称平整,不重叠,不露地。
缠针
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
斜缠针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
滚针
滚针绣是两线紧『0525』,连成条纹,线条长短一律,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以便转折自如。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依此类推。
接针
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接针用于条纹绣,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连结成条形。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钉针
将绣成的线条钉牢加固的一种针法。其针法简单,即将绣好的长绒丝线条一针钉紧,以使线条整齐。
平金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抢针
传统刺绣针法之一,又称“戗针”。按纹样形状分层刺绣,其针法有三类:从纹样外缘向内刺绣称“正抢”,从内向外并将绣线扣压成弧形者称“反抢”,绣一层空白一层称“迭抢”。抢针主要用于表现物象色彩的深浅变化,具有晕色效果,纹样层次分明,装饰性强。
网针
苏绣针法之一。针法组织有横、直、斜三种,用不同方向的绣法组成三角形、菱形、六角形等连续几何形格式,然后再用相扣的方法在几何形格式内绣出各式花纹。
鸡毛针
此种针法所绣线条形似鸡毛,适于用以刺绣图案中建筑构件的转角处和尖瓣小型花。其绣法以人字形线条排列而成。可分交叉形、稀针交叉形、人字形3种绣法。
打籽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如籽一般。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多用于绣制花心。
刻鳞针
传统织绣针法之一。先用长直针平铺为底,再在其上绣鳞羽形状,因形似鱼鳞,故称刻鳞。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丁云鹏
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善画人物,佛像,尤工白描,兼能山水。早年人物画用笔细秀严谨,取法文徵明、仇英,后变化为粗劲苍厚,自成一家。所作题材多为罗汉、观音大士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又能作山水,近吴门文氏,偶用米法写山,处处臻妙。并绘制了不少书籍插图,对当时木版刻画艺术具有一定影响。
吴彬
吴彬(生卒年不详,约活跃在明万历至崇祯间),字文仲、文中,号枝隐头陀,福建莆田人,明万历中曾官工部主事,为明末变形主义绘画大家。其人物、佛像吸收了五代贯休的画法,奇形怪态,或粗劲厚重,或秀雅绵密;山水师法自然而又夸张变形,常画仙山异境,笔法精整,画风奇特,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