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碧玉衔环耳方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碧玉衔环耳方壶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0335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碧玉衔环耳方壶❖图片
碧玉衔环耳方壶❖简介
碧玉衔环耳方壶,清中期,高22.3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6.9厘米。
壶碧玉质,色呈暗绿色,稍有瑕斑。器方形,直口,腹部渐鼓,足外撇。梯形盖,盖上镂雕四个方环状装饰,方形钮。颈部琢一周云纹加兽面纹,颈两侧浮雕 兽首衔环耳。
此器不求雕工的精致而是追求仿古彝器的形似,它的附耳未形成活环。
相关知识科普
碧玉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方壶
方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之一,也称为“方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又《封禅书》云:“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又晋人王嘉所撰《拾遗记》卷一称,三座神山由于其形如壶器,又分别被称为方壶、蓬壶、瀛壶,并称“三壶”。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兽首衔环耳
器物两侧兽首形口衔铜环的器耳。
雕工
雕镂之工。
仿古彝器
青铜彝器即指青铜礼器。《左传·襄公十九年》臧武仲对季孙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晋杜预注:“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故后代仿制的三代时期的青铜器习称“仿古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