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金嵌珍珠天球仪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金嵌珍珠天球仪 |
时代 | |
门类 | 钟表仪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4190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金嵌珍珠天球仪❖图片
金嵌珍珠天球仪❖简介
金嵌珍珠天球仪,清乾隆,球径29.5厘米,架高61.5厘米。
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天球仪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组成。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围绕球体装有赤道环和地平环,北极还有时辰盘。九龙环绕的四足金支架支撑着球体。下置四兽足环座,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
天球仪又称“浑天仪”或“天体仪”。此器是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弥足珍贵。
相关知识科普
天球
人们为了研究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处位置,它的半径无穷大,这个圆球称作天球。地球以外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各自的投影,人们在说明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时候,可以把天体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这称作天极,即南天极和北天极。地球的赤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作天赤道。有了天极和天赤道,天球就有了它自己的经线和纬线。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赤道
天球或地球上,连接距离两极90°之点所形成的大圈称赤道,包含地球中心和地球赤道的平面和天球所交成的大圈,就是天球的赤道。
地平
又称地台。明清皇宫宫殿中高于地面的木台,其上放置宝座及陈设品。
足金
金器含金量有多寡之别,足金原指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成色。这里指生产和出售的金制品上成色的标志。
四象
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周天的众多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七行,分别被看作一种神物,即四象。汉代张衡《灵宪》:“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东为青龙,西是白虎,北为玄武,南是朱雀。
罗盘
亦称指南针。测定方向的仪器。把磁针装置在圆盘中央,盘上刻着度数和方位。
浑天仪
浑天仪是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的一种仪器,因其用于观测天体,故名浑天仪。在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它是天文学家在测定天体方位中必不可少的仪器。
天体仪
天体仪现在一般称为天球仪,在我国古代称为浑象,又称浑天象。
天体
宇宙中物质的任何集聚形成的天文研究对象。多数呈球形,如同地球能环绕自身轴线旋转,迅速运动着。可分成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类。银河系内太阳系以外一切非恒星状的气体尘埃均称为“星云”;发热发光的天体称为“恒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称为“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称为“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