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碧玉炉瓶盒三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碧玉炉瓶盒三式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01279-1—3/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碧玉炉瓶盒三式❖图片
碧玉炉瓶盒三式❖简介
碧玉炉瓶盒三式,清,炉:高15.1厘米,长15.5厘米,宽8.9厘米;瓶:高13.1厘米,腹宽5.2厘米,腹厚3.2厘米;盒:高7厘米,长6.8厘米,宽4厘米。
碧玉质地。一套三件,由炉、瓶、盒组成。玉炉为双兽耳活环盖炉,呈长方形,四管式。盖顶长方形,镂空雕盘龙,龙四足踏四盘螭。炉身上部浅浮雕 行龙纹,下部四管形足之间雕“寿”字及云纹,足上雕蝉纹。两侧凸雕双兽衔环耳。玉瓶略扁,呈椭圆形,细颈,小口,颈部雕变形的蝉纹,腹部雕行龙纹。瓶内插有铜铲、箸一套。玉盒为圆角长方形,盖面开光内浅浮雕变形的夔龙纹。三件器物下均配有同形状的红木座。
玉炉、瓶、盒三式兴于清代,有青玉、白玉、碧玉等不同玉质,纹饰亦有异,有的还镶嵌宝石,一般为室内成组用具。炉以燃香,盒贮香料,瓶内可插铲香灰所用的铲、箸,也可以把这三件摆放在几案上作为陈设品。
相关知识科普
碧玉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三式
三式是文人雅士几案上的常备设置,为焚烧檀香的器具,具有除臭驱邪、散发香气之功用,由炉、瓶、盒三件组成,故名。炉用于燃香;瓶放置铲、箸,用于铲除香灰和夹取檀香;盒存储檀香。三式既有实际用途,又兼陈设欣赏功能,因此备受帝王青睐。清宫造办处曾大量制造三式,置于各个宫殿之中使用。传世作品有掐丝珐琅、玻璃等工艺品种。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行龙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又称“跑龙”。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向前,尾在后,头为侧面,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红木
即酸枝木,泛指豆科黄檀,属酸枝木类植物。有黑酸枝、红酸枝、白酸枝三种。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