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五彩耕织图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五彩耕织图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4610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五彩耕织图瓶❖图片
五彩耕织图瓶舂碓图面
五彩耕织图瓶分箔图面
五彩耕织图瓶春碓图题诗
五彩耕织图瓶❖简介
五彩 耕织图瓶,清康熙,高46.5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13.2厘米。
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瓶身彩绘4组纹饰。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肩部绘梅花锦纹及4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两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两首。
舂碓图题诗为:
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
分箔图题诗则描写了织布养蚕的劳动过程:
三眠三起余,饱叶蚕局从。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拓添农绿。竹间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图纹空间补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纹饰。足内青花双圈,无款识。
康熙瓷器中反映农耕题材的纹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农业的重视。此瓶纹样即出自康熙时所绘的耕织图中的两个片断,其情景描绘得真实生动,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写实风格的艺术佳作。
相关知识科普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耕织图
清代瓷器流行纹样之一。最早出现于康熙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善画山水人物的画家焦秉贞奉旨绘《耕织图》各23幅,分别描绘耕、织生产的全过程。其中耕图分浸种、耕、耙耨、耖、碌『0129』 、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筛、簸、扬、砻、入仓;织图则描绘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蛾、祀谢、纬织、终丝、经、染色、攀花、剪帛、成衣等。康熙帝为之作序,且每幅图均有康熙帝御题诗一首。从康熙始,清代瓷器上的耕织图题材皆从此出。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康熙五彩
康熙五彩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使用釉上蓝彩与金彩,使五彩的颜色愈加丰富。蓝彩厚而浓艳,彩之外围有一层光晕。黑彩漆黑光亮。特别是由于金彩的广泛使用,使五彩瓷更加富丽堂皇。康熙五彩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鲜丽精致的纹饰而成为康熙朝瓷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传世的康熙五彩器型较多,有各式瓶、花盆、盘、碗等。纹饰图案主要有花卉、梅鹊、花鸟、仕女、刀马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