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费丹旭红线盗盒图扇页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费丹旭红线盗盒图扇页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853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费丹旭红线盗盒图扇页❖图片
费丹旭红线盗盒图扇页❖简介
《红线盗盒图》扇页,清,费丹旭绘,纸本,设色,纵18.7厘米,横53厘米。
扇页有自题:“己亥首夏作于依旧草堂。晓楼丹旭。”钤“子苕”朱文印。“己亥”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费丹旭时年39岁。
此画取材于唐杨巨源《红线传》,描绘的是红线女盗盒求主的故事。红线女是山西潞州节度使薛嵩的侍女,善韵律工剑术。她闻知魏博镇节度使田承嗣欲呑并其主薛嵩之地,于是,自告奋勇前往田承嗣处打探,并且将田的金盒盗回。田知薛嵩部有强手,于是取消了灭薛的想法。
图绘红线女成功盗得金盒,出城而归的场景。费丹旭作为清中晚期的仕女画家代表,其笔下的红线女已失去了个性特征,只是美人画的程式化表现。红线女本是位懂剑术,性情仗义的侠女。但是,在作者笔下,她除被配画一柄剑,标明其功力外,其弱柳扶风般纤瘦柔弱的外形和所流露出的闺怨惆怅之情,完全没有侠女的风度。作者这种不考虑女性的出身背景、个人性情、社会境遇,只注重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追求,导致无论是皇族贵妇、贫民女子,还是风尘中的青楼女性,均千篇一律的面目,即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倚风娇无力”的仪态风致。
相关知识科普
费丹旭
费丹旭(1802—1850年),字子苕,号晓楼、环溪生、偶翁,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从父珏(芝原)习画,擅绘仕女,笔致轻灵淡雅,颇得女性娟秀之美、柔弱之态。工于肖像,以如镜取影、情神酷肖为人称道。亦能山水、花卉,取法恽寿平,笔墨洁净清丽,具闲散意趣。长年流寓上海、江浙一带,交游于文士间,艺术修养广博深邃。
节度使
中国古代地方高级军政长官,自唐代开元中始置。唐初总辖地方军民两政的长官本为都督刺史,掌诸州兵马与镇戍事,行政上只管一州。开元中因边防之需,在边防重要地区设置了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8个节度使,专制一方。安史之乱以后,军事纷起,内地也相继设立节度使,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事实上形成了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也就成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节度使往往有兼衔,最高一级为“同平章事”,原为宰相出任节度使而置,后来非宰相者也加之,作为荣称。次一级的兼衔有“检校三公”、“检校尚书仆射”、“检校御史大夫”等,又次一级的兼衔有“散骑常侍”。兼衔往往按照节度使资历加给。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