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五彩仕女纹罐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五彩仕女纹罐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8305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五彩仕女纹罐❖图片
五彩仕女婴戏图罐
五彩仕女婴戏图罐另面
五彩仕女婴戏图罐底款
五彩仕女纹罐❖简介
五彩 仕女纹罐,高34.1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15.3厘米。
罐直口微撇,颈微收,圆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外撇。罐以五彩为饰,肩部饰锦地 缠枝菊纹一周,如同一圈装饰带。腹部主题纹饰为通景庭园仕女婴戏图。四仕女在游园、憩息,四小童伴其左右嬉戏,庭园有桂树、洞石、鱼缸、盆花。所绘仕女均发髻高耸,面目清秀,点唇小口,为典型的雍正朝仕女形像。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调为主,间施以红、黄、黑、蓝并加金彩,色彩丰富鲜艳。在人物的衣服上,以淡雅的色釉映出丝绸的质感。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围双框。
雍正朝粉彩瓷器开始盛行,但五彩瓷器并未停止烧造,其装饰风格也随时代审美趋向而有所变化,一改清初的浓艳夺目而趋向淡雅。雍正五彩瓷器图案多以人物为主,纹饰由繁而简,仕女形像与雍正时期宫廷仕女画风格一致,雍容典雅,形成其独特鲜明的时代风格。此罐造型规整,虽为大罐却不失雍正朝瓷器秀雅之气,画工精细,为雍正朝五彩瓷器的代表作品。
相关知识科普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锦地
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