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彩绘舞蹈伎乐陶俑群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彩绘舞蹈伎乐陶俑群 |
时代 | |
门类 | 陶器 |
出土 | |
备注 |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河南博物院 |
西汉
最高者23.6厘米,最低者14.8厘米
河南尉氏出土
中文名 | 彩绘舞蹈伎乐陶俑群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彩绘舞蹈伎乐陶俑群 |
时代 | |
门类 | 陶器 |
出土 | |
备注 |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河南博物院 |
最高者23.6厘米,最低者14.8厘米
河南尉氏出土
牵牛花纹四方委角瓶,明宣德,高14.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7.4厘米。瓶唇口,直颈,颈置对称象首耳,象鼻自然弯曲呈半圆形,方腹折角为分棱锤状,深圈足外撇。器身青花装饰。绘牵牛花,以瓶腹为主,自然向颈部、腹部两侧延伸。双耳染青。圈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此瓶造型系模仿西亚伊斯兰国家金属器。瓶腹委角处过度自然。器足内...
476 青花 委角 缠枝仿定窑白釉花觚,明,高52厘米,口径19.2厘米,底径2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花觚敞口,器身较直,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内配铜胆。觚为酒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夏、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俗称“花觚”,流行于元、明、清三代。...
1819 定窑 花觚白釉武士俑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高72厘米 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 头戴盔,上身着甲,甲上涂彩(已脱落),盔耳下垂至护膊处,下着长袴,腰束革带。右手平握,原执武器已失,立于覆莲座上。通体施釉。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s Resplendent Antiq...
1512 瓷器 白釉武士俑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粉彩江山万代纹碗,清光绪,高6.5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4.9厘米。碗直口,弧腹,圈足。碗内光素。外壁以粉彩为饰,口沿描金及红线各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海水江崖,以江水、山石表示江山,其上为六组不同色彩的飘带,每组飘带的中心都有描金“卍”字,寓意“江山万代”,此为光绪时期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外底署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此碗分别用金彩、矾红...
900 粉彩 描金 青花 矾红青花人物图长方瓷板,清康熙,长27.2厘米,宽17厘米,高4.2厘米。瓷板四面均有长方形插孔。瓷板一面以青花双线为四周边框,框内以青花饰渔家乐图,一轮红日挂在天空,宝塔、青山清晰可见,远山近水之间,渔民们有的撒网,有的用鱼篓,一片繁忙景象。瓷板另一面,以四面锦纹为边框,内绘战争场面:山间小路上,两员大将骑于战马之上,一人拿枪,一人持双剑撕杀在一起。青花瓷器自...
1790 青花三彩烛台,高29.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2厘米。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
897 烛台 青瓷 唐三彩宜兴窑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壶,清末,高7.5厘米,口径5.7×5.7厘米,底径9.8×9.8厘米。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此壶造型方中有圆,给人以刚中带柔的感觉。“玉麟”指黄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制壶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壶诸式,所制砂壶精巧而不...
1877 宜兴窑 委角 黄玉麟粉彩钟馗醉酒像,清康熙,高16.8厘米,底长29厘米。 该瓷塑钟馗依山石而坐,头戴黑色软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龙纹蟒袍,腰系黄色丝带,足蹬白底黑靴。左臂倚着一仿宋官窑酒坛,右手持杯,两眼微闭,醉意朦胧,自得其乐,背后有一红蝠纹瓶。山石后侧刻阴文楷体“康熙年制”四字款。人物生动传神,釉彩浓淡相宜,华美自然。自古以来,钟馗多以狰狞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剑,捉拿...
1630 粉彩 描金 龙纹 阴文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