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白玉夔凤纹卮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白玉夔凤纹卮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0400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白玉夔凤纹卮❖图片
玉夔凤纹樽
玉夔凤纹樽拓片展示
白玉夔凤纹卮❖简介
高12.3厘米、最宽9.6厘米、口径6.9厘米。
白玉质,玉中原有糖色,另有铁褐色沁斑。器形呈圆形筒状,单鋬耳,鋬耳上阴刻兽面纹。有盖,折沿,盖顶浮雕三个几何云形捉手,中间凸起一柿蒂形花芯,花芯上饰勾云纹,边缘镂雕。盖身以三角形勾连涡纹组成一个个小夔龙纹。卮筒壁较直,以勾连谷纹为地,身上浮雕四只夔凤,几何形身躯,两两相对,凤身饰有二字纹和网格纹。三兽蹄足,足上筒身部位有三个兽面纹。
卮本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饮食器,最主要特点就是圆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环形鋬耳或半环耳,有些有盖,有些无盖。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十分少见。《汉书·高帝纪下》有:“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表明玉卮为饮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场面或酒宴。
相关知识科普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谷纹
玉器纹样之一,即以减地法在玉器表面打磨出类似谷粒的纹样。
出廓
即在玉璧的孔内或外侧镂雕出龙凤纹样。战国时期始见镂雕玉璧,汉时极为流行。汉代有些玉璧在一侧还出现凸起的镂雕装饰,其高度有时超过璧的直径,称“出廓”璧。出廓部位一般雕作螭龙对拱形,有些螭龙间还有“益寿”、“长乐”、“宜子孙”等字样,因此又有人称之为“拱璧”。清代宫廷大量仿制汉代作品,制造了许多镂雕出廓璧,只是尺寸略小于汉代。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