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窑变釉梅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窑变釉梅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6049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窑变釉梅瓶❖图片
窑变釉梅瓶❖简介
窑变釉梅瓶,清乾隆,高37.2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1.2厘米。
瓶小口、短颈、丰肩、瘦胫、圈足。外壁通体施凝厚的火焰,釉色以紫红色为主,间有少许蓝色。足内仿宋钧釉,无款识。
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釉色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一种高温颜色釉,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将各种不同颜色的釉融合为一体,在不同的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
此瓶仿雍正窑变釉烧造,形制较大,胎体厚重,胎质细腻,釉层里闪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线条,与红釉相互浸润,色彩斑驳瑰丽,美不胜收。
相关知识科普
梅瓶
瓶式之一种,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瓶体修长,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有的附盖。梅瓶为盛酒用具。自宋代开始流行。元代梅瓶除圆形外,尚有八方形。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
红釉
颜色釉品种之一。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窑内气氛
瓷器烧成术语之一。烧成过程中当空气供应充足时,窑内氧气过剩,产生氧化气氛;当空气供应不足时,窑内缺氧,产生还原气氛。窑内气氛的性质直接影响瓷釉的呈色。
雍正窑变釉
清雍正时期景德镇仿宋代钧窑玫瑰紫釉而繁衍出的颜色釉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微量的钛或钴、锰、铁等呈色元素,在1280—1320℃的高温还原气氛中,各种金属粒子自由结合,形成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