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弘历仿赵孟頫罗汉像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弘历仿赵孟頫罗汉像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23699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弘历仿赵孟頫罗汉像卷❖图片
弘历仿赵孟頫罗汉像卷❖简介
仿赵孟頫 罗汉像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弘历绘,纸本,设色,纵26.2厘米,横52厘米。
此为仿赵孟頫元大德八年(1304年)《红衣罗汉像》而作,赵孟頫原画曾入藏内府,其上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御题。图中人物动态神情、树石布置、笔法风格皆严格临仿自原画,笔法精工,设色古雅。
相关知识科普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