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4197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图片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正面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背面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正面下摆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背面下摆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简介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清乾隆,江宁织造,身长143厘米,两袖通长171厘米。清宫旧藏。
袷袍右衽,大襟,马蹄袖,裾左右开。其面料为妆花缎,衬月白素绸里,缀铜镀金梅花海水纹扣4对。妆花缎织纹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经密为150根/厘米,经线投影宽0.1mm,纬密为46根/厘米,纬线投影宽0.2mm。纹纬用圆金线和彩丝,采用“挖梭妆花”与通梭技术织造。前后身共翔凤9只,后前心背有一凤衔牡丹,两肩各饰一凤衔海棠花,下摆前后各二凤,底襟一凤衔梅花。下幅织海水江崖及杂宝纹饰,寓意“寿山福海”。
袷袍设色丰富,有红、桃红、粉红、水粉、鱼肚白、绿、墨绿、白、月白、沉香、土黄、雪青、浅藕荷、蓝色等共计18种。运用间晕、二晕、三晕配色法及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的退晕法,使整幅缎面色彩多变,富丽典雅。纹样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装饰趣昧。该袷袍是清中期江宁织造的妆花缎之杰作,为嫔之吉服。
相关知识科普
妆花
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
江宁织造
即江南织造,是清代宫廷设在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处专为“上用”、“官用”制作绸缎等皇家服饰用品的织造机构之一,也是首官的职称,直属内务府。我国自周代始历代都有专为皇宫营造服饰用品的机构。在江宁营建皇家织造始于元代,明、清两代亦在此建立皇家织造。江宁织造是顺治二年(1646年)清军占领江南后,在明朝织造旧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道光时,为避讳道光之名旻宁,改为江南织造。初隶属户部,后归内务府。其官员全由皇帝亲自委派,多为亲信要员。开始为一年一更换,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为三年一轮换。
织造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
大襟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八枚三飞
“枚”通常指经面缎中经线抛线下所压纬线根数,大致可分为五枚、六枚、七枚、八枚等等,其经线抛得越长缎纹光泽越好,手感更加细腻柔软,但强度会相应降低。“飞”通常指相邻的两根经抛线共同交织点所压纬线的根数,大致可分为二飞、三飞、四飞等等。
纹纬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纬线称为纹纬。
圆金线
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挖梭
亦称挖花,是织制多彩织物花纹的一种工艺技巧。其方法为用多把彩色小梭在织物局部按花纹色彩需要依次往返织制花纹,织完花纹就剪断,所以既易换线,又易投梭,可以不受色彩的限制而织制各种颜色的花纹,尤其适合花纹繁缛的多彩织物。利用挖梭工艺织制花纹有三大好处:节省原料;减少织物背面的抛线和织物的厚度;花纹色彩的变换灵活自如,有晕色效果。
通梭
织造术语。在织造匹料正面的显花部位时,彩纬露于织料正面,在不显花的部位彩纬则织进料的背面,与一根地经绞织而形成彩条状,因此织料薄厚均匀。
海棠
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
杂宝纹
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沉香
又称“奇南香”,植物名。瑞香科,常绿乔木。芯材为著名熏香原料,产于印度、泰国、越南等地。据称其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故名“沉香”。在我国历来是较为珍贵的木材之一,除用作香料外,也用来制作文房器具、家具饰件及小型工艺品等。
退晕
古建筑彩画工艺做法。纹饰的轮廓线内的底色,先平涂浅色的小色(彩画中用量较少、颜色较浅的颜色),在纹饰的中部或一侧画与小色相同色相的深色。图案由外至内的层次为白、浅色、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