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文竹贯耳扁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文竹贯耳扁瓶 |
时代 | |
门类 | 竹木牙角匏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191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文竹贯耳扁瓶❖图片
文竹贯耳扁瓶❖简介
文竹 贯耳扁瓶,清中期,高37.2厘米,口径11.2厘米。
此瓶扁圆形,方平口,方唇,阔腹,双贯耳,方足。其颈部以卷云纹为地,饰凸花夔纹。腹部以细刻云纹的文竹格带均分,以达到装饰效果。腹下近足处及足上亦作凸花夔纹。
此瓶的器形源于商周青铜壶的造型,这种造型早在宋代的瓷器烧造中就有仿制,一般称之为贯耳瓶,清代瓷器中贯耳瓶亦很多。这件竹制品显然是借鉴了瓷贯耳瓶的形制。其通体作文竹包镶,精致优雅,乃竹器中之精品。
文竹又称翻黄、贴黄、反黄等,其工艺是在各种造型的木胎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表面,有的还于其上镂刻花纹。
相关知识科普
文竹
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
贯耳扁瓶
瓷瓶式样之一。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腹部扁圆,圈足。宋代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景德镇窑亦有仿制。
扁瓶
又称扁壶。圆口微侈,长颈,腹部扁圆,椭圆形底。这种造型是明永宣时期受外来影响而烧制的。
夔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贯耳瓶
瓶式之一。器形古朴,颈粗而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耳,俗称贯耳瓶。
包镶
包镶指用一般木材造胎骨、以薄片硬木造贴面的家具工艺。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